五十年代产生的教育理论流派50年代后,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流派,它们都从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探讨教育在新的社会下应起的作用。1、存在主义教育哲学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简介:首次提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是德国的海德格尔。(1927年《存在与时间》)、雅斯贝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1946)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二战期间传到法国,尤其在战后50年代到60年代,萨特,60年代后,又在美国流传并发展起来。此前有尼采,“超人哲学”《偶像的黄昏》;胡塞尔,“现象学”纯粹意识;柏格森,直觉主义哲学。1、教学方法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所以,应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又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因此,他主张:(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2、论"全人教育"和"全民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来说,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thewholemaN),因此需要一种"全人教育"。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但如何具体进行这种教育,雅斯贝尔斯并未设计出方案。他的意思可能是主张通过日常的教学等活动有意识地去实现这种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他说,"今日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某个阶层,它必须是全民的教育,惟有这样,才能发生效用。"就高等教育而言,雅斯贝尔斯特别强调要破除阶级的障碍,真正按能力标准把最好的学生挑选出来送大学深造。据他统计,1700-1860年间,德国的名人有83.2%出身于上层阶级,只有16·8%出身于下层阶级。他接着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上层阶级的子弟享有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机会罢了,而决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比别人更有才能、天资更高。这充分反映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民主的思想。②基本观点:基本概念是“存在”,个人的存在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以往的哲学总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和人对它的认识;存在主义者认为,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对外界的说明揭示,只是当人去关心,考虑外物时,才“有”万物。所以个人的存在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从而把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对人的研究。个人的存在指人的主观性意识的存在,客观世界乃是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才存在的。外在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是虚无的,而人的意识是真实的,它赋予世界以意义。人存在的意义——主观性与自由,人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体性,个人的主观性具有绝对意义。然而主观性在现实中又总是受到制约,从而使人产生孤独、忧虑、烦恼、畏惧以及面临死亡的情绪中。当人真正意识到死亡不能有别人代替时,才真正体会到个人存在的意义。它给自由以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他应自己选择行为的标准与价值,自己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的一生应是追求自我人格的圆满完成。③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基本观点:对以往教育的批评与挑战。认为现有的教育把个人太简单化、太客观化了,是一种太严肃的教育。比如,“教育总要提出严肃的目的,要培养科学家,造就公民,四有新人之类,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由他人指挥的属于一定组织的人,只会按严肃的标准去生活,却不想去发现自己,不懂得自己的自由,这种教育实际上只是把人当作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