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勺药扬之水之和’’内容提要:泰至西汉,饮食结构与先秦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调味品、尤其是酱,依然是重要的佐餐食品。战国和泰汉时代的出土实物中均有用作蛊放调味品的器皿,其中若干自明用途者适可与文献互证,因使我们有可能据此大致复原当时饮食生活的一角。关键词:酱盐豉竹简壶染具“勺药之和”,语出司马相如子虚赋。其赋云,楚王田猎归来,“乃登阳云之台,泊乎无为,澹乎自持,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日人青木正儿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考证文章。他先列举了古人的两种意见,其一,勺药乃植物之芍药,为调味品中的一种;其一,此所谓勺药与植物之芍药无关,原是调和五味之意,末则认为前说为是①。文章勾画了先秦至于明清的调味品小史,很有些独到的眼光,不过谈调味品不能脱离开烹饪,我们不妨从烹调史的角度来看这“勺药之和”。上古饮食,生冷一类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取新鲜的鱼肉细切作脍,食用时佐以醯醢②,此生食也。薄切鲜肉,暴干而为脯;薄切后匀入姜、桂和盐,暴干则为有滋味的惰③。惰和脯食用的时候通常都无须再作加工,,那么可以入冷食一类。熟食则烹也,炮也,燔也。烹即煮,肉煮熟了切成大块,便称作裁,裁也须醯醢来佐餐④。炮即烤制,多取牲之小者,外面整个裹上泥巴,烤熟后剥泥取肉。把肉穿成串架在火上烤,便是燔,细分尚有炙,炙是炙肝。燔和炙的区别在于前者距火近,后者距火远,肝易熟,肉反之,故有此加工方法的不同⑤。燔炙品的食用多配以盐和蒜。把肉切成片晒干,然后细切,入以麴、盐和酒,放在罐子里密封,百日成醢⑥。也是酿制而成的酸味的醯,与菹与醢皆可以统称作酱⑦,这是当日最为重要的佐餐食品⑧,周礼·天官·膳夫))因此说为王准备的酱百有二十瓮。那时候的食,大约很少有扑打眼睛的秀色,时令菜蔬的新绿恐怕难得一见⑨,采集来的野蔬多半要寸切为段,酿制为菹。主食最平常的加工方式是蒸和熬。先秦文献中的所谓“熬”,后世训诂家或释作“即今所谓炒也”⑩,其实二者是很有些区别的。上古之熬,乃是用慢火去除食品中的水分,“干煎”,“火干”,皆其意也,并且多是用作熬五谷⑩,亦即炒米麦。它与后世的小炒锅布滚油急火快速翻炒的炒菜之炒,完全不同。熟食中最为普及的一种乃是羹。礼记·内则:“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郑注:“羹食,食之主也,庶羞乃异耳。”此所谓“无等”,不过是说与庶羞相比羹为常食,至于原料与制作的精粗自然大有分别。上品之羹亦即肉羹之味美者,为脚,腰,脘。脚是牛肉制成,厘则羊,脘为豕⑥。此外有肉菜合作之羹,入粱入稻之羹,等等。制羹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调以滑甘”,即用米粉和野蔬以勾芡⑩。它的一大特点是有滋味——不致五味的“大羹”专为祭祀而用,自然不在此列。五味调和,便很需要些手段,“齐和”因此成为烹5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中国鹰史文-2IlF2期.调的专门技艺乃至最高境界,和羹常用来比拟政事⑩,伊尹说商汤以至味的故事因此流传得格外长久。单调的烹调方式也因为有此“齐和”而可以“齐味万方”⑩。今人说上古饮食,每喜欢举((楚辞之((招魂与大招,而诠释其中列举的美食常常用了现代人的眼光⑩。其实诗人心中眼中的世间盛宴,即所谓“腼蹩炮羔”,“鹊酸脯凫”;“醢豚苦狗”,“吴酸蒿蒌”,不脱蒸煮炮炙,依旧羹嚯菹醢,湖北荆门市包山楚墓出土遣策中列举的饮食正是它一份合适的参照⑩,二者的相应之处,可使我们窥见上古食事中的一点真实。如此之饮食结构与烹调手段,调味品自然显得格外重要。大部分调味品都兼有杀菌解毒的功用,生冷食品居多,固以“不撤姜食”为宜。醯与梅子于肉食者有解腻消食之效,平民鲜肉少菜,以调味品佐食,也可聊助滋味,稍润清寡。其时虽然远远谈不到烹调的精致,但礼与生活的合一却使饮食之事处处都有仔2m~iS重的安排。在其中充任重要角色的便是作为调味之主的酱。烹炙品食用时不可缺少醯醢,诗·大雅·行苇“醯醢以荐,或燔或炙”,其事也。凡盛馔设食,皆肴与酱相间,不同的肴亦即裁和炙,必配以不同的酱,礼记·内则对此规定得至为详尽。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所谓“不得其酱”,即酱与肴的搭配错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