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综述(医药化工学院,11化妆品创新班,余雪飞,2号)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浊度法、单点式超滤法、荧光探针法1.表面张力法1.1测量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在浓度很低的时候随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改变。通常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图确定cmc。具体做法是: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γ,作出γ-lgc曲线,将曲线转折点两侧的直线部分外延,相交点的浓度即为此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γ-lgc曲线是研究表面活性剂最基础的数据,可以同时求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吸附等温线。因此,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标准方法。不过,当溶液中存在少量高表面活性杂质时,例如高碳醇、胺、酸等物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上会出现最低点,不易确定临界胶束浓度。而且,所得结果往往存在误差。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表面张力曲线最低点的出现可以说明体系含有高表面活性杂质。因此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是否具有最低点通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样品纯度的实验证据。1.2方法特点此法有下列优点:a.简单方便;b.对各类表面活性剂普遍适用;c.此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灵敏度不受表面活性剂类型、活性高低、存在无机盐以及浓度高低等因素的影响。2.电导法2.1测量原理利用电导率测定仪测定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电导值(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确定临界胶束浓度时可用电导率对浓度(c)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的方根(√c)作图,转折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2.2方法特点这是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经典方法,具有简便的优点。不过它只能应用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此方法对与有叫高表面活性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准确性较高,而对于临界胶束浓度较大的则灵敏度较差。无机盐存在会影响测定。3.染料法3.1测定原理利用某些具有光学特性的油溶性物质作为探针来探明溶液中开始大量形成胶束的浓度是此类方法的共同原理。测定时,先在较高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很少的染料。所用染料可以加溶与胶束中使溶液呈现特殊的颜色。再用滴定的方法以水逐步冲稀此溶液,直至颜色发生显著变化。突变时溶液的浓度就是它的临界胶束浓度。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染料为频哪氰醇氯化物和碱性蕊香红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用频哪氰醇氯化物、苯并红紫4B和四碘荧光素;对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常用曙红、荧光黄等。3.2方法特点只要找到合适的染料,此法非常简便。染料法的一个缺点是,有时候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使临界胶束浓度不易准确确定。不过可以采用光谱仪代替目测,加以改善。染料法的另一重要缺点是由于加入染料可能对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有影响,是错的结果不确定。不过,由于染料用量很小,对临界胶束浓度较大的表面活性剂影响较小,而对临界胶束浓度较小的表面活性剂则可能影响较大。4.浊度法4.1测定原理此法与染料法相似,只不过使用的探针化合物不是染料,而是不溶于水的烃,检测的不是光谱或颜色变化,而是体系浊度的改变。由于烃类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