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110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七面,第三行,第七段開始。【事修,如布施、持戒,乃至看經、念佛、一舉手、一低頭,無論大小精粗,凡見之於動作行為者皆是。修法須就事論事。事有千差萬別,修法亦因之而有萬千差別。如各道場禮拜、唱念等法則,豈能一律耶。】這是講修行功夫,不外乎觀門與行門。前面已經將理觀介紹過了,這一段講事修,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怎樣去做。此地只能舉幾個例子,我們應當曉得在這個例子裡面,所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將所舉的例子這個原則,能夠應用在生活上、點點滴滴之處,才能有受用。如布施,布施包括了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在本經裡面講得很多。而一般人看布施,只知道在佛門道場裡面捐一點錢這就算布施,這個範圍非常的狹小,沒有能盡布施的真正的意思。從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六度。這就說明六度是無量法門的總綱領,不是就六樁事情,每一條開出來都是無量無邊的。而六度還可以歸納,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包括三個科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可見得說一個布施,都包括盡了,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這三大類的布施,哪一個人沒做?實在講他自己天天在做,他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沒有理觀,所以布施修得不圓滿,修得問題很多。以財布施來說,財有內財與外財,內財是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勞力,我們的才藝,這是屬於自己本身具足的;外財是指身外之物。所以,財裡頭有兩種,身外之物都屬於外財。譬如一個家庭主婦,我們舉這一個例子來說。你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你忙忙碌碌的,也操心,也勞力,把這個家庭整理好,飲食起居照顧一家人,你這是屬於財布施,雖然你沒有去花錢,叫內財布施。你布施一家人,一家人接受你的布施,你怎麼說沒修布施?這個影響非常之大,在影響裡面就有法布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弟子、佛的學生,本身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示範。《金剛經》的發起,跟一般經的發起不一樣。《無量壽經》的發起是世尊放光現瑞,有種種瑞相,阿難看到非常的驚訝。而《金剛經》的發起是在日常生活。佛當年的生活方式,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要到都市、村莊裡面去托缽,那是他的日常生活。所以一開端,著衣持缽。我們一般人在這個經文裡面看不出門道,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看出什麼?佛的一舉一動,一切言行,都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尊者看到這個。做一切眾生的榜樣是法布施,做出來給人看,讓大家跟著佛學習,佛怎麼存心,怎樣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佛穿衣,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做一個穿衣的樣子。佛吃飯,這是去托缽。托來的食物不是一面走一面吃,那個就很難看了這一缽飯托來之後,還要回到講堂精舍裡面大家在一起吃。施主供養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做樣子給大家看。眾生穿衣服也挑剔,吃東西也挑剔,起妄想分別執著,佛沒有。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隨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做出一個好樣子給我們看。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真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如果用從前的思想、觀念,跟現在人不能相處,那是那個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現代人對人對事對物的想法、看法,我們要清楚、要明白。佛法在今天這個時代,要度現代人,不是度過去人,不能把現代人看作過去人來度,那個佛法就行不通。這些事情,我們自己修學,幫助別人,這是大前提,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佛法在世間要注重本土化與現代化。剛才我來的時候,同學問我:法師!你講經沒有穿袍搭衣。對!這是在美國,在此地。我在新加坡講經要穿袍搭衣。為什麼?他們那是另一個世紀的人,我在那個地方要過他們那個世紀的生活方式。這個地方跟那個地方人不一樣,到這個地方,我們要過美國人的方式,這哪有定法?沒有定法。所以,都做出樣子給現代人做榜樣。你的家庭很整齊、很清潔,佛法講很莊嚴。一家人和睦、歡喜,你的鄰居、親戚朋友看到就很羨慕。你為什麼這樣幸福?我一家人學佛。自己一個人學佛,帶給一家人的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