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人教部编版(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学习重点】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难点】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预习导航】(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读音:mǐfú)、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2、读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诗中共写了哪些景物?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4、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5、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关键词:雨泻风卷天晴)【课堂探究】课堂探究一: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思考下列问题:1、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2、你发现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法?3、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吗?课堂探究二:读“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思考下列问题:1、你从这两句诗发现这雨有什么特点?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以及这样写的好处.课堂探究三:诗中作者的观察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写出了怎样的情景?课堂探究四:品析句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课堂探究五: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小结: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啊!板书:黑云——翻墨雨急白雨——跳珠变换急速令人惊叹狂风——卷地忽雨忽晴景象壮观景奇雨水——如天【课堂达标】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作者用“翻墨”写出了云的(());用“跳珠”写出了雨的();用“忽吹散”写出了雨的()的特征;又用“水如天”写出了雨的().抓住了盛夏时节天气变化的()以及“骤雨”的().【课后作业】1、收集描写雨的诗句2、背写理解诗句【概括总结】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我的总体表现(优、良、差)【小组评价】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人教部编版(2)巧家县新华小学导学案(修改稿)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1课时时间:课型:新授教研组:五年级语文主备教师:何荣果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大意,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3.我能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走进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默写古诗。学习难点1.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欣赏西湖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前预习1.查阅关于苏轼的资料,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课本上;2.收集自己熟悉的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3.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4.请你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思维要独特,说法要新颖,言之有理即可)5.你能想象出诗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吗?上台演一演诗人作诗的过程吧!学习过程环节学案导案预习展示1.我来说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