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呼市六中2018高二地理鲁教上学期第三章第一节练习1/15必修三3.1副标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图甲和图乙是我国某地区近二十年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图甲图乙4.该地可能位于我国的()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南方地区D.西北地区5.从图1可知,该地早期土地利用导致的生态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次生盐碱化D.湿地锐减6.该地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是()A.湿地的保护B.红壤的改良C.盐碱地的治理D.风沙的治理如图1示意我国某河流中下游一横截面多年水位变化,图2为该河流域气候资料统计。据此完成问题。图1图27.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及相关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地貌为河漫滩平原,它是流水侵蚀作用的产物B.枯水期时,农民常在丁处种植小麦、油菜C.丙处地形平坦,村落布局呈“条带式”D.7、8月乙处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8.导致图中河流多年水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B.蒸发加剧,降水量减少C.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D.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增大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各题。9.下列关于合理开发黄河流域的正确叙述是()A.河套平原农业以水产养殖为主B.中游地区疏浚河道,发展航运C.兰州以上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D.下游地区重点开采煤炭、铝土10.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区有大量泥沙汇入的主要自然原因是()①黄土疏松②过度开垦③开挖煤矿④植被破坏⑤夏季多暴雨⑥地面破碎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④⑤D.①⑤⑥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内蒙呼市六中2018高二地理鲁教上学期第三章第一节练习3/1511.森林植被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1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被破坏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4.黄河各河段的“病症”,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对应正确的是()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15.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A.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B.属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低,蒸发旺盛下图为黄河流域黄土分布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6.在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该区域地理要素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A.降水变化率减小B.土壤肥力增加C.流域含沙量增加D.风力堆积明显17.利用GIS将黄河流域各地理要素进行图层叠加,可确定黄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其中,GIS发挥的主要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