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再别康桥》展示课点评材料今天听了丁婉老师的一节《再别康桥》,似乎还沉浸在康河柔波当中,丁老师温婉柔静的语调,如鸣佩环;精巧的设计,环环相扣;耐心的倾听,细致入微。身处课堂中,时而领略夕阳照金柳的柔美,时而聆听星辉斑斓里的放歌,今天的课堂,就是她带领学生一同追求美,追求“美景”、“美情”的过程。《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正是康桥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其心中的诗人天命,徐志摩的政治、文艺、传统道德等思想都深受康桥思想文化的影响,所以其对康桥的情感必然是浓厚的,康桥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如今徐志摩故地重游,自然是心绪万千。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丁老师选择挑战教学这篇诗歌是有勇气的,同时,她也是具有智慧的,其具体体现在:教学思路的精巧。诗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教学经典的诗歌更是颇有难度,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案。而丁老师抓住作者朗读一首诗,欣赏一幅画,感受一片深情这三个主环节,没有破坏这首诗至美的意境。而且在每个环节的开展中,扎扎实实做到位,效果很是不错。例如第一个环节:朗读一首诗,就很好地从朗读诗歌的要求入手,和学生一起探讨,提出实实在在的要求:字正腔圆、融入感情、运用技巧。这样,交代给学生目的很明确,学生能很快地按照要求,美美的大声地自由朗读起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丁老师还认真细心地提醒孩子们美读,我们看到一个追求美的老师。丰富的背景资料的运用。可以看出,丁老师课前进行了大量查阅资料的工作,并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他的追求——爱、美和自由:读诗歌第一节,虔诚的学子就像是与老友道别,又不知何时再能重来。他的情结——一辈子难有的属于康桥的幸福:两个暗喻,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2/6是将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使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作者与康桥俨然成为一对情侣,诗人极其所能赞美它,也不能赞美其万分之一。他的寻梦——眷恋着的深情:诗人翻出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这几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这是诗人全诗的感情爆发点,面对如此美好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为只有歌声才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但是他又顿时哑口了。他的梦之破灭——丑陋的现实:诗人欲歌而不能歌,一如诗人想留而不能留的矛盾心境,让人扼腕,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呢?作者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对诗歌的认知,丁老师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起伏之势,也让我们看到一位追求美的作者。丁老师也比较注重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关注到课堂教学的诗意。丁老师在每一步的欣赏,都用到了很美的诗话语言。例如:“我看到河畔的金柳,被夕阳渲染上独特的金色,像一个盛装的新娘,倒映在康河中,潋滟波光,煞是美丽。”诗样的语言,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美丽的浸染,学生被激发出阅读的兴趣,找到“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满载的星辉”读出了款款深情。我们看到了一群追求美的学生。正如徐志摩的追求,更高层次的是“自由”,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我们除了追求美同时还要追求自由。什么是课堂的“自由”?对于阅读来说,深透文本精髓就是自由;对于教者来说,个性化的教学就是自由;对于学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