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农艺与种业领域(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年修订)专业代码: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二)培养要求本领域主要包括作物科学、园艺科学方向,培养要求如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掌握植物生产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及技术应用、传播模式,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学校组织的复试组成。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年。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2/5学校建有稳定的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实行双导师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入学第一学期成立导师组,其中需包括一位校外实践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重点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第一导师是落实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责任人。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学内容注重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总学分不少于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学分不少于学分,实践训练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一)课程设置表.农艺与种业领域(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备注ⅠⅡⅢⅣⅤⅥ公共学位课政治理论学分英语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领域主干课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学分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农业科技与政策选修课植物生理生态学至少学分小麦栽培生理植物组织培养3/5园林植物观赏与应用统计分析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作物科学研究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园艺学进展园艺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园艺植物生理与栽培学设施园艺工程技术园艺商品学园艺植物保护学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保鲜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学分(二)培养环节、实践训练(学分)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个月。从事与本领域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一年以上、且在读期间仍从事与本领域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经考核合格后记入实践训练学分。4/5一般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由导师(组)与研究生共同制定《河南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经学院审核后执行。实践期满研究生应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根据实践训练的综合表现予以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其他环节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要求,结合研究方向的需要,与导师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实际生产情况,写出-字的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由本领域的校内外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