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一、配电网概述配电网是从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者逐级配送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一般分为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通常所指的配电网为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即从“变电站10(6)千伏开关柜出线端子”到“与客户分界点”。但也有个例存在,如有些发达地区110千伏线路也用于配电网,而有些县域的35千伏线路也用于主网,因此配电网的电压等级主要取决于各个城市电网规模或者城市用电量。配电网主要由相关电压等级的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变电站、开关站、配电室、箱式变电站、柱上变压器、环网单元等组成。根据不久前相关统计数据,国家电网公司拥有配电线路共计约360万千米,配电变压器共计约420万台,配电开关365万台。二、配电网现有基本网架结构及特点1.10千伏配电网网架结构现状无论哪一个电压等级的电力网络,网架都是其根本所在。因此优化网架结构,是提升现有配电网运行水平的基础。就配电网目前的现状而言,架空线路整体以多联络或辐射式网架居多,其中城网以多联络结构为主,农网以辐射式结构为主;电缆线路整体以单环网网架为主,其中城网以单环网结构为主,农网以单环网、双射式结构为主。2.存在的主要问题A+、A类供电区双侧电源的电缆环网结构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区域不满足N-1要求,变电站全停时负荷无法站间全部转供。B、C类供电区转供能力还需提高,部分架空网架结构不清晰,分段及联络点设置不合理,导线截面不匹配。D、E供电区供电半径长,分段数少。3.主要解决思路(1)加强整体规划。原有配电网缺乏统一而长远的网架和接线规划,如哪一块区域的配电变压器过载了,就在哪新上配电变压器;哪里的配电线路供电“卡脖子”了,就在哪里拨接线路,等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而目前国内主网网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整体规划相对比较长远。(2)开展差异化建设。依据《配电网技术导则》等标准中网架结构的建设目标,在电源点充足的供电区域,采取多分段、适度联络的方式;在电源点有限的供电区域,采取多分段、单联络方式;单一电源点的供电区域,采取多分段、单辐射方式。通过配电网差异化建设,因地制宜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水平。(3)适当借鉴国外设计理念。如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花瓣型”配电网接线方式,供电可靠率进一步提高到99.9995%以上,达到或赶超新加坡、东京等世界先进城市配电网水平。当然,并不是国外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就一定非常完美,事实上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至少有些理念和思路值得学习,如法国的哑铃式接线、英国的网孔式接线等。三、配电网现有关键技术及应用情况1.带电作业我国的带电作业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停电检修非常困难。为了解决线路检修而用户又不能停电的矛盾,在当时称之为“不停电检修”的技术开始得到发展与应用。随后不久,1957年湘中供电局设计制作“针式绝缘子检测器”应用于生产,拉开湖南带电作业序幕。随着现代带电作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带电作业已成为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抓手。目前配电网带电作业已推广绝缘手套作业法、绝缘杆作业法和综合不停电作业法等三种方法,针对普通消缺、装拆附件、装拆引线、更换避雷器等四大类33项内容开展了带电作业。2012年11月,长沙组织开展首次电缆旁路作业,进一步推动了配电网带电作业发展。目前检修造成的停电还占停电原因的40%左右,推广应用带电作业可以有效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还需结合先进技术进一步研发安全、便捷、高效的作业工具。2.小电阻接地技术我国原有的配电网中性点主要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师承前苏联经验与标准,在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允许带故障运行2小时。该接地方式在原来经济技术条件下发挥了重大作用,旦当前存在四个主要不足之处:①电力电缆在城市大量应用,消弧线圈需不断增容;②部分选线装置准确率低,效果不佳;③系统长时间带故障运行,对线路绝缘薄弱环节造成很大危害,容易引发相间短路;④永久性接地故障处置需进行拉路探索,造成同一10千伏母线非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