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神奇的瓦楞纸二次备课总第_J_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神奇的瓦楞纸》属于课标“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瓦楞纸箱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孩子们虽然经常接触废旧的苹果箱、啤酒箱等,但他们平时不会刻意地去观察它,发现瓦楞纸这种材质特殊的肌理趣味和美感。本课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纸箱中粗细不同的瓦楞纸,通过观察,了解瓦楞纸的特征,用剪、刻、撕、卷等方法将瓦楞纸制作艺术品。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巧用瓦楞纸的肌理特征,变废为宝来体验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情情况: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表演欲望强,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彩色纸的剪贴,已经能够用工具进行简单地剪、贴等,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愿意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但是瓦楞纸与彩色纸有很大的区别,怎样利用瓦楞纸特殊的纹路、色彩、肌理等进行大胆想象创造,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瓦楞纸材质的特点,进行巧妙的创意设计。教师准备:课件、各种瓦楞纸、美工刀、剪刀、双面胶等。学生准备:瓦楞纸、美工刀、剪刀、双面胶以及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并发现瓦楞纸的肌理趣味和美感,培养和展示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用剪、刻、撕、卷等方法将瓦楞纸来做造型,体验制作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剪、刻、撕、卷等多种方法将瓦楞纸制作成作品。教学难点:巧妙利用瓦楞纸的材质与肌理,奇思妙想,创作有美感的瓦楞纸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和学生谈心,进行交流。小朋友,老师让你们收集一些废旧纸箱,并且和你的父母尝试撕出这样的一张纸,你们在家是怎样撕的?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把它撕开吗?(教师撕时,讲解如何撕,撕不掉的可用剪刀帮忙,还可以用抹布蘸水擦。)实在撕不动的话,我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想不想看一看?谁来帮帮忙?(教师把废旧纸箱浸在水里一会儿,再请学生撕,并谈感受。)2.让学生练习撕瓦楞纸。刚才,我们撕出这样一些纸,请你们用手去摸一摸,感觉它和我们平时的纸有什么不同?它的外形像什么?老师的这张瓦楞纸是从我们家的苹果箱上撕下来的,你们的呢?平时你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些纸箱的?如果扔掉多可惜啊!因为它们能变成一些有趣的东西,谁能上台撕一撕,变一变?四名学生尝试撕瓦楞纸,老师数数。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简单地评析。(鼓励并表扬学生,如:胆子真大,小手真灵巧)设计意图:通过触摸让学生了解瓦楞纸的特殊性及其与普通纸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撕瓦楞纸,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尝试撕瓦楞纸,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美,并且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二、欣赏阶段:过渡句:你们想不想让它变得更加漂亮一些?我们先来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幅?他做的是什么?主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1.撕。讲解两种撕法。(学生和教师各示范一种)讲解剪的两种方法。(学生示范从边上剪,教师示范从中间剪,告诉学生注意剪的姿势,并且要注意安全)2.剪、贴。讲解贴的几种方法。(师生共同示范,讲解全贴和部分贴的好处)3.卷。学生上台演示卷的方法。(先开条再卷,绕着手指卷或绕着笔卷)你卷的这个可以做什么用?4.亥I」、画、戳、挖。教师示范刻。讲解用刻刀的姿势以及注意安全。教师随手画几笔。(粉笔)学生示范戳。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撕、剪、贴、卷、亥0、画、戳这些有趣的制作方法,在欣赏的同时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示范,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本课的重点。5.纹路粗细对比、颜色对比。我们再来看电脑中的第一幅图,它做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原来是用好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做成的。请小朋友比较一下,这幅画上瓦楞纸的颜色一样吗?花瓶的纹路和桌面的纹路哪一个粗哪一个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