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框架与策略作者:韩晓明来源:《财政监督》2018年第19期【摘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践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理念,应该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构建“五个环节融合,四项基础支撑”的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框架。五个环节融合形成闭环管理,具体包括预算编制审批与绩效目标相融合、预算执行与绩效监督相融合、预算调整与绩效控制相融合、预算分析与绩效评价相融合以及预算结果评价与绩效应用相融合。四项基础性支撑形成运行环境:综合信息化平台,包括统计信息,会计信息,政策文件、制度与法规信息,第三方机构与独立专家信息,指标库、项目库、标准库等信息;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动态更新的绩效指标库、绩效评价指标库及相应标准库;动态更新的项目库等。基于这一框架改革的重点工作应聚焦于树立预算绩效管理观念、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综合信息化平台、建立分行业分部门主导的指标库、探索绩效评价方式、发挥政府会计信息作用等方面。【关键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绩效化预算管理在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中,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工作重心和一项长期任务,其作用已经上升到转变政府治理方式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出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命题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践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框架与目标《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框架,是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这个改革框架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改革目标,即旨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二是改革途径,是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三是改革方式,是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目标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项工作相继展开,财政资金的压力不断加大,长期以来较为粗放的资产、负债管理导致的问题不断显现,财政资金紧张、风险压力增大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凸显,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成为影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条件,通过管理促改革,构建一整套覆盖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的制度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近几年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包括中期滚动预算、政府会计改革等,都体现了这一改革策略的选择与取向。(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现途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现途径包括三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第一是全方位。根据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和管理框架,预算绩效管理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项目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针对项目支出(包括专项转移支付)进行的绩效管理,旨在监督和考核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效率。目前,项目层面的绩效评价工作范围不断拓展,进展较为顺利,效果也比较明显,是四个层面中做得比较好的,积累了一定经验。第二个层面是部门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针对部门预算进行的绩效管理,旨在监督和考核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效率。部门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大于项目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内容也复杂得多。部门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开始推行和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效,工作内容也基本局限在绩效评价的范围内。第三个层面是政府层面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针对政府整体的预算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