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一、品词析句,感受美课文表达的美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重要词句,仔细揣摩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处。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桂林山美的一段,句式整齐,语句优美,可谓文情并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扣住中心词:“奇、秀、险”,然后对照彩图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我们见过的山很多,可桂林的山却有其独特的美!它们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作者不仅描写了桂林的山“形”美,而且抒发了自己的赞美之情: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通过品词析句,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那美景如画的境界中。另外,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如教学《白杨》一文,这篇课文以象征的手法,歌颂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扎根于那块土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文中有重点语句,教师可抓住这些句子细细品味,白杨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课文仅仅是在写的白杨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地将白杨与建设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就能很好的把握节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白杨”这一形象的美。二、创设情境,欣赏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三、表情朗读,理解美要使学生真正领会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加强表情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一粒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课堂频频发问:“你们说美不美?”“你们喜不喜欢?”“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类现象,笔者以为在美育中是值得深思的,良好的审美过程,恰恰是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