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中感悟,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2、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好课题,明确信念。1、同学们,今日我们继续走进史学家谈迁的故事。谁来读课题?连续指名3个学生读。(他强调的是信念,有不同的读法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点拨:同学们,你们看,一个课题、因为我们理解的角度不一样,读法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齐读一遍课题。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谈迁的信念是什么?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老师补充体会“翔实可信”:原来,谈迁在讨论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几本有关明朝的史书事实有错误,他还发现史书对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却避而不谈,“国亡史不能亡”,谈迁立志要编写翔实可信的明史,这就是他的信念。齐读)二、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1、课文中的厄运指什么?厄运:《国榷》书稿被偷。2、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啊,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感受深切的语句画下来。(老师相机点评:你们用笔圈圈画画,画下的不仅是记号,更是自己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a、出示句子: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1)预设点拨:●“一百多里”根据正常人的步行速度,要连续不断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走41个小时。这是怎样的艰辛啊!谁来读?●“四处借书抄写”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也许会遭到拒绝,也许还会遭到侮辱,但为了写书,他只能委曲求全。)●“一点”也许就是一段话,也许只有几句话,谈迁却要为此走上一百多里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多么令人敬佩啊。一起读。过渡: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b、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1)老师把这句话修改一下,我们来体会体会,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经过奋斗,经过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2)老师去掉的仅仅是几个普通的数字吗?(不是)每个数字都有着沉甸甸的重量,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掂量出了哪个数字的重量?预设:6次修改——谈迁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耗费了很多精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点拨:我们平常写的作文大约400多字,你一般修改几次?400多万字——我们语文课本才5万多字,相当于咱们80本语文书这么厚,竟然修改6次!这是多不容易啊。预设:20多年——这本书耗费了谈迁20多年的心血。点拨:20多年的奋斗,谈迁从一个风华正茂、志向远大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50多岁的老人,这是怎样的付出啊!(3)指导朗读:作者例举的每一个数字都充满了生命。谁来读出其中的艰辛?(指名读)让我们带着感受,一起读好这句话吧!(齐读)3、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想到的。让我们带着对谈迁艰苦境遇的同情和深深的钦佩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1、老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2、同学们,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偷走的是什么?(二十多年的心血)小结: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真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