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解读小设计《回乡偶书》解读小设计小引学习古诗有什么用?习得语言,感悟情感,享受审美,体验文化等等,最高境界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强大、丰满。小学语文课上怎么教古诗?不是深刻透彻的鉴赏,不是给学生灌输教师个人的文学体验。而是先要关联生活,激发兴趣,在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其次,依照文体,指导学生诵读涵泳,体验声律之美。再次,引导学生理解背诵,适当运用。最后,使学生走近古人,迁移情感,学会同情之理解。古诗有很多要素特征,它们是古诗课的课程目标,也是教学资源。我选了一些要素,以几首古诗为载体,设计了相关的教学片段。里面有我的学生观和语文教学观。它们只是片段,只是例子,不求全,只求说清一个方面的情况,仅供参考。它们也是一些方法,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的方法,是让学生今后能自己读懂古诗、喜欢古诗的手段。教方法是教师的核心工作。如此,就是为让学生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尽到自己的心力了。朱煜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解读分析】《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五岁时辞官返乡后所作,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古代,高寿是不多见的,更何况贺知章一直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是皇帝的高参和智囊,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里,能够平安退休得终天年,更是非常不容易。这首诗完全用写实的手法,把一个宦游他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游子回到故乡的第一感觉细致人微地描绘出来。古人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这么多年来诗人一直在异乡做官,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故乡。而今,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少小离家老大回,一离一回,时间的年轮已经悄悄滑过了漫长的几十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故乡是那么的熟悉,有记忆中温馨的缕缕炊烟,有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土话乡音,有村人闲散自在的欢声笑语。故乡又是那么陌生,山河依旧,一草一木也似曾相识。而当年的发小、朋友、熟人怎么都不见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非常准确地刻画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染白了鬓发,压弯了曾经挺拔的脊梁,变化的是外貌,始终未改的是那一口原汁原味的乡音。乡音根植于千百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明之中,传承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是祖先宗族的符号和根本所在。因此乡音才能永远超越时空之上,哪怕离家千里万里之遥,哪怕离家几十年之久,乡音无改就意味着烙上了家乡特有的印记,就意味着游子没有忘记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好像说的是废话,此时的儿童算起来应该是当年发小的孙辈了,他们怎么会认识一个远方来的陌生的耄耋老人呢?不认识本来也不要紧,但他们淡淡地一问笑问客从何处来,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本来这就是自己的故乡,此时此刻却被当作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欲说还休。全诗在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想。《回乡偶书》的偶从字面上看似乎得之偶然,但这种偶然不是灵机一动随意写下就成,而是回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全诗虽然都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议论,没有抒情,但谁又能够否定这首诗没有不着一字议论,尽得风流的奇妙效果呢?讲古诗,尤其是格律诗,平仄问题是否要讲,怎么讲,是一大难题。我觉得,诗歌的学习和赏析一定要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人手,缺一不可。形式美、声韵美是诗歌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学一点诗词格律的知识,在上课时为学生做一些浅显的介绍,将为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平仄有规律,但依照规律为小学生详细讲解,则无必要,毕竟平仄对学生而言不是轻易可以弄懂的。特别是小学生在学校里都说普通话,不少字音已不是古音,有了这个变化,了解平仄就又多了一层难度。一方面是要讲,另一方面又不能讲得太深,如何把握好分寸呢?简便的做法是只讲到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平声长,仄声短。个别人声字或特殊情况,遇到时重点提一下。并且告诉学生读诗时把诗句中两个字作为一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