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产工艺及水泥熟料的形成水泥生料经过连续升温,达到相应的温度时,其煅烧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熟料。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钙(C3S)、硅酸盐二钙(C2S)、铝酸三钙(C3A)、铁铝酸四钙(C4AF)等矿物所组成。硅酸盐水泥生料通常是用石灰石、黏土及少量铁矿石等按适当的比例配制而成。石灰石的主要组成是碳酸钙(CaC03)和少量的碳酸镁(MgC03),黏土的主要矿物是高岭石(2SiO2A12O32H2O)及蒙脱石(4SiO2A12O39H2O)等,铁矿石的主要组成是氧化铁(Fe2O3)。硅酸盐水泥熟料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石灰石、黏土、铁矿石等主要原料经过加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C3A、C4AF、C2S和C3S等矿物的过程,不论窑型的变化如何,其过程是不变的。一、煅烧过程物理化学变化水泥生料在加热煅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自由水的蒸发(二)黏土质原料脱水和分解(三)石灰石的分解(四)固相反应(五)熟料烧成(六)熟料的冷却(一)自由水的蒸发无论是干法生产还是湿法生产,入窑生料都带有一定量的自由水分,由于加热,物料温度逐渐升高,物料中的水分首先蒸发,物料逐渐被烘干,其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100~150工时,生料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这一过程也称为干燥过程。(二)黏土质原料脱水和分解黏土主要由含水硅酸铝所组成,其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比例波动于2:1~4:1之间。当生料烘干后,被继续加热,温度上升较快,当温度升到450°C时,黏土中的主要组成高岭土(AI2O3・2SiO2・2H2O)失去结构水,变为偏高岭石(2SiO2・AI2O3)。高岭土进行脱水分解反应时,在失去化学结合水的同时,本身结构也受到破坏,变成游离的无定形的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其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为下一步与氧化钙反应创造了有利条件。在900-950C,由无定形物质转变为晶体,同时放出热量。(三)石灰石的分解脱水后的物料,温度继续升至600工以上时,生料中的碳酸盐开始分解,主要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原料中夹杂的碳酸镁进行分解,并放出二氧化碳,其反应式如下:实验表明:碳酸钙和碳酸镁的分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600~700°C时碳酸镁已开始分解,加热到750C分解剧烈进行。碳酸钙分解温度较高,在900C时才快速分解。碳酸钙(CaCO3)是生料中的主要成分,分解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其分解过程中消耗的热量约占干法窑热耗的一半以上,其分解时间和分解率都将影响熟料的烧成。因此,碳酸钙的分解是水泥熟料生产中重要的一环。碳酸钙的分解具有可逆的性质,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则随着碳酸钙的分解,气体CO2的总量的增加,其分解速度就要逐渐减慢甚至为零。因此,在煅烧窑内或分解炉内加强通风,及时将CO2气体排出则是有利于碳酸钙的分解窑系统内CO2来自碳酸盐的分解和燃料的燃烧,废气中CO2含量每减少2%,约可使分解时间缩短10%。当窑系统内通风不畅时,CO2不能及时被排出,废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影响燃料燃烧,使窑温降低,废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和温度降低都要延长碳酸钙的分解时间。由此可见,窑内通风对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固相反应黏土和石灰石分解以后分别形成了CaO、MgO、Si02、AI2O3等氧化物,这时物料中便出现了性质活泼的游离氧化钙,它与生料中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和三氧化二铝等氧化物进行固相反应,其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水泥熟料中各种矿物并不是经过一级固相反应就形成的,而是经过多级固相反应的结果,反应过程比较复杂,其形成过程大致如下:应该指出,影响上述化学反应的因素很多,它与原料的性质、粉磨的细度及加热条件等因素有关。如生料磨得愈细,混合得愈均匀,就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固相反应的进行。如从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来看,黏土中的二氧化硅若是以结晶状态的石英砂存在,就很难与氧化钙反应,若是由高岭土脱水分解而来的无定形二氧化硅,没有一定晶格或晶格有缺陷,则易与氧化钙进行反应。从以上化学反应的温度不难发现,这些反应温度都小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熔点(如CaO、SiO2与2CaO・SiO2的熔点分别为2570工、1713°C与2130。0,就是说物料在以上这些反应过程中都没有熔融状态物出现,反应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叫固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