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VIP免费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_第1页
1/6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_第2页
2/6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_第3页
3/6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义堂明德小学的程孝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教材:《杠杆平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本课主要研究杠杆平衡的有关知识,从“波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研究杠杆平衡”,“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平衡,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平衡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分课时完成。这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杠杆的平衡规律作为教学难点。说学情: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杠杆的组成,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杠杆平衡及应用。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归纳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我要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说教法学法:教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说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做好的简易小天平一个。学生:每组准备杠杆尺、支架、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每人准备空瓶一个、木衣夹一个、小铁钉两枚、木筷子一支、小瓶盖两个、卡纸、绳线、回形针、重物等。说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通过一幅波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图片,提出问题:波波身材瘦小,而小胖是一个小胖墩,他们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边,小胖没有把波波撬起,却别波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大家思考,进而引出课题:研究杠杆平衡。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平衡:(一)初步认识杠杆平衡开展活动,研究杠杆的平衡。这是学生的一个研究性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杠杆尺上挂钩码,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活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规律。、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提出几点实验要求:()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杠杆尺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