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浅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以教育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技术的本质、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类型的学科。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但只有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逐渐产生一个用于专门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授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在既定的目标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教育技术的历史上,每当出现一种新的技术,就会引起一阵对技术促进教育的美好憧憬,甚至是虚妄的幻想。但是,这些美好的幻想最终都无法逃避破灭的命运,成为后继者的警示。广播、电影、电视等等,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不知道信息技术是否也难逃此厄运。然而,我们似乎总患有健忘症。前人的教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逐步荡涤,只能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静静地躺在那被遗忘的角落,成为教育技术学永远的痛。为什么教育技术总是不断有幻想,又总是不断被无情地抛弃呢?每次新技术的出现,都像是给教育技术打了一针强心针,刺激领域的发展,但似乎又始终无法走出“技术——热潮——低谷——新技术”的怪圈。事物的发展通常要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技术的出现可以视作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外因,因此,每当一种新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学就会兴盛一阵子,而内因的不足则必然决定了随后的衰弱。这个内因就是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学科知识。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创造新知识。教育技术学努力想成为一门科学,但在知识的生产和积累上又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匮乏、方法的贫瘠是制约教育技术学发展的重要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领域内研究人员的素质结构。教育技术学的知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展望性的,类似对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前景的描述,如论述ppt在教学中的价值、Blog在教学中有什么优势等;另一类是深入性的,是深入、具体揭示某种技术在某种特殊教学情境中的应用特点和规律,如如何利用动画技术促进小学生平面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Blog改善初中生议论文的写作策略等。前一类知识属于浅层应用,后一类则属于深层应用。教育技术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多脱胎于技术学科,基本是媒体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前一类知识的创造方面有优势,但在后一类知识的创造方面则力有不逮。原因在于第一类知识的创造相对简单,属于介绍性知识,主要靠经验和主观判断,不需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而后一类知识则相对复杂,属于深层规律的揭示,通常是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经过完整的研究才能获得。而且对于教育技术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第二类知识的创造还要求研究者对各相关领域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但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既在研究方法的掌握上存在不足,又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上存在缺憾,所以很难在后一类知识的创造上有真正的突破。教育技术是研究如何使用技术促进教育活动的,而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上的。教育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们,对心理学的了解可谓微乎其微,所以当他们面临深层次的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比如,我们想通过动画来帮助小学生形成平面的概念,但是,我们却不了解什么是平面、平面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所以无法设计出动画来帮助学生形成平面的概念?而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既要受技术的制约,又要受教育、心理学的制约,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二者的制约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技术应用的初期,技术能力对教育技术学知识的创造制约力较大,因为在技术的发展初期,技术系统造价比较昂贵,操作复杂,只有技术专家才有机会接触这些技术系统,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操作这些技术系统。等到技术系统成熟之后,成本降低、操作简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也能基本把握他们,此时,技术的制约作用就下降了。同时,由于应用深化的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的制约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