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原则养成习惯白银区幼儿园刘金花【关键词】幼儿习惯原则培养【内容提要】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遵循五个原则,即环境熏陶、循序渐进与实践训练、一致性于一贯性、多表扬鼓励、教育方法多样化。【正文】3——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可塑性强,好奇、爱模仿,但自控能力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较弱。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体现环境熏陶的原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典故,荀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谏言,“孟母三迁”的故事都深刻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为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自由自在的活动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幼儿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同伴、成人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幼儿的习惯的养成。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做出样子”这是一种软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符合循序渐进、实践训练的原则“循序渐进”出自《论语·宪问》。它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要幼儿由“知道”到“做到”,这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千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终将一事无成。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了,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来自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为此,我们只要给孩子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要求,就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认真地进行督促引导,持之以恒,加强训练,创设让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就能把获得的初步的行为认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坚持一致性、一贯性的原则幼儿是处在尚未定型的成长、发展时期,他对社会的一些规范有的属于不知,有的属于知道得很少,甚至知道得很模糊,对教育者的指令还缺乏判断力。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如果不一致,那末幼儿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来行为上的混乱。再者,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往往回到家里就又完全改变了。忽略了家庭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只会功亏一篑。因此,我们要坚持家园共育,形成合力的一致性原则。另外,要遵循一贯性的原则。一贯性指所做的事,前后各个阶段要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今天要求很严格,明天却对幼儿出现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四、多表扬鼓励的原则表扬和鼓励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表现的有效方法,同时要提出进一步要求,使孩子有更上一层楼的目标。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表扬中成长,在鼓励中更优秀。孩子对大人的眼神和动作很敏感,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会给孩子百倍的信心。家长和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大拇指,在孩子面前禁用小拇指和食指,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们中间树立榜样,鼓励他们模仿、学习,这更有利于幼儿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五、实施教育方法多样化的原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拘一格。在新世纪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