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同构,同中有异同课同构,同中有异,通俗的说就是同样的设计,不同的课堂,这里的不同,有学生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所以在同课同构的活动中,要能从“同”中见到“异”,从“异”中找到切入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而且关注教师。1、同中有异,关注学生《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同样的设计,对于不同起点的学生,也会有差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所以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学生。2、同中有异,关注教师曾听一名青年教师的现场教学,据说该教师是某名师的徒弟。课堂上,该教师刻意模仿他师傅的教学风格,从教学语言、过程设计、甚至动作(摸一摸学生的头)无一例外,但课堂效果却令人沮丧。其实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教学经历,在我们很多青年教师身上都曾出现过。哪怕我们使用与名师课堂完全相同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师语言),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课堂并没有生机,更不用说达到名师课堂的效果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引出一个重要思考: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设计,同一教学目标,为何不同的教师实施起来效果与目标达成度却相差甚远呢?原因在于其中的不同因素——教师之间的差异。老师在语言的组织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则更具特色。同样的设计,不同个性的教师都会有不一样的演绎,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还应关注教师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