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襄阳市第三十九中学朱颖颖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教学过程: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刚才大家看到的图片是中国境内的部分世界遗产,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认识我国世界遗产,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在中国还有另一处世界遗产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你对颐和园知道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音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要多读几遍。2、检查自学生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指名朗读词语,齐读。指导:堤岸(读音)、宫殿(写法)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哪几处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研读课文,品悟语句。1、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颐和园,先领略一下长廊的美。学生自读,思考:你从哪儿体会出长廊的美?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朗读。预设: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鲜花盛开时的美。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走在这么美的长廊上,让我们怎能不神清气爽呢?一起来神清气爽地读读这段课文,感悟长廊的美。2、小结过渡:作者描写长廊,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板:长、色彩美、画美环境美、心情美)接下来我们自己读一读描写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自然段,你能从哪儿体会到它们的美,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3、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交流:你认为哪些地方很美?从哪儿体会到的?相机指导: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指导朗读。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又静又绿)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预设: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大家结合上下文悟出了它的妙处,来吧,再读一读。4、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让我们陶醉,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有感情地读课文,其他同学如果特别喜欢这一处景物,你可以轻声跟读。四、总结课文,体会写法。1、总结全文:出示导览图,作者在颐和园中一路游览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颐和园中除了这些地方,还有许许多多的美景——文昌阁、知春亭、大戏台、石舫、玉带桥……,正如课文最后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课件出示课文的首尾句: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