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第一人称的写法。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3.体会最后一课所包含的爱国情感。学情分析:《最后一课》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说,所以在关注文体样式、小说要素等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在讲解中关注人物在具体情节、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人物的分析,让学生对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体会最后一课所包含的爱国情感。难点: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视频导入看完视频,我们一定有所感想。不错,当主权遭到侵略者肆意侵犯的时候;但国土沦丧,被侵略者恣意践踏的时候:当民族尊严被侵略者随意凌辱的时候,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小弗朗士,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二、深入探讨:阅读“上学路上”思考:1.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2.从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明确:——1.心理描写的句子: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玩玩吧可我还能管住自己又出什么事啦?......——2.天真幼稚贪玩不理解老师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自控力3.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小弗郎士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反映了小弗郎士什么特点?——这显示出他还幼稚和不懂事,还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阅读“课前”部分填写表格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这一切都昭示着今天的情形:异乎寻常!阅读“上课过程”和“宣布下课”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朗士的变化(1)对学习:小弗朗士本是一个爱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去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2)对老师:以前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平时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学生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戒尺其他有镇上的人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3)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朗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2.这一部分大量使用惊叹号,这些惊叹号可以换成句号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些惊叹号表示小弗郎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换成句号表达不出这种感情。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为什么写钟声和号声?——钟声预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三、归纳总结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1)上课前,害怕考问,决定逃学。(2)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3)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2.什么原因使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1)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2)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3)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4)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思想的猛醒——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对小弗朗士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朗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四、作业课后同学们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的感受。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写法: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