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八年级《语文》内容来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课时:1课时(复习课)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目标确定的依据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也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但对诗词的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诗词,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教材分析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诗词。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这两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学习目标1、准确默写两首诗,借助课下注释,回顾意境内容。2、根据老师指导,结合相关诗句,归纳诗词赏析方法。3、尝试赏析两首诗,背诵记忆相关问题。一、课文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复习杜甫的两首代表性诗歌——《望岳》和《春望》,去体会一下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忧国情怀。二、复习回顾活动一:背诵默写1、学生出声朗读一遍,注意节奏韵律;2、教师挑4名学生分别背诵两首诗;3、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两首诗;4、同桌对改,教师统计情况。活动二: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小组讨论,交流看法;3、教师提问,评价明确,白板出示参考理解。活动三:归纳层意1、学生结合课本笔记总结层意;2、小组讨论,交流看法;3、教师提问,评价明确,白板出示参考理解。三、学习赏析活动一:了解课程标准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1、白板出示知识链接一2、学生齐读,明确要求活动二:了解中招常见古诗词题型1、白板出示知识链接二2、学生齐读,了解中招常见六种古诗词题型活动三:学习古诗词答题技巧1、白板出示六种题型及例题;2、引导学生分析答题3、分别归纳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1、描述画面型方法: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2、概括主题型方法:内容(景物画面、事情经历)+抒发情感3、分析手法型方法:使用手法+具体表现+抒发情感4、分析意境型方法:描绘图景+氛围特点+思想感情5、一字传神型方法: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原句描述+烘托意境(表达感情)6、语言特色型方法:语言特色(一两个词概括)+句中体现+表达情感四、练习巩固活动一:小试牛刀根据刚才学习的诗词赏析方法,解答下列问题:1、《望岳》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春望》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4、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5、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6、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中的“钟”和“割”。8、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那个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9、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翻译+含义+情感+哲理)活动二:巩固记忆当堂背诵1、3、5、7、9题。五、课堂小结没有古代文化的沉淀,就不能说你是一个文化人。今后无论你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多多少少要跟古典文化打交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又怎么能只凭老师讲几堂课就能说得清楚呢。祖先的智慧,是够我们学习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