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体会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都需要发布自己的主流声音。作为一名县级党校的教师,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员,面对当前基层新形势、新任务,笔者认为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必须先当好学生,然后才能做好老师。一是当好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一个合格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外,还要认真学习领会和及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决心,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增强思想的前瞻性、眼光的敏锐性和工作的创造性。同时要坚持阅读各类报刊杂志特别是党报党刊,紧跟时代潮流,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论基础扎实,才能明辨慎思,做好领路人。当今时代,社会传媒众多,信息渠道便捷,天下大事、小道消息,顷刻便传遍大江南北;沪深股市、国际油价,时时都有新变化。可以说,现在的理论宣讲,讲听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甚至发生了颠倒听众因为人数优势往往占有着更多的社会信息量。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甚至有些混淆视听,许多群众也容易被迷惑。基层理论宣讲员就要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给群众以明确的指引。二是当好社会实践的学生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研是宣讲工作的立根之本、生命之源,是宣讲员不断吸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基层宣讲员应致力为一名脚行僧,用脚去丈量基第1页共4页层社会,把脉所处基层社会存在的问题。如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在建设的过程中衍生出产业培育、土地纠纷、生态破坏等各方面问题,宣讲员应时刻怀有问题意识,常到基层走走,和老百姓拉家常,了解他们关注的社会焦点,了解当地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特定问题展开相应调研,收集、分析案例,设计宣传方案,为宣讲工作做好前期准备。相反,如果只是窝在办公室里翻资料,只有从材料到材料的演绎,缺乏基层生活经验的支撑,不可能知民情、悉民意、解民难,宣讲的内容当然会空洞无比,老百姓听着肯定感觉不贴心。一名优秀基层宣讲者应该在调研中学会扮演倾听者的角色。群众是宣讲者了解基层社会最好的老师,他们常年累月生活在本地,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了然于胸,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也耳闻目见,是宣讲者了解社会最有效的渠道。在调研过程中宣讲者要端正态度,怀着一颗请教之心去和群众接触,倾听他们对特定事件的看法,了解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倾听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价值中立,切莫先入为主下定论,认真倾听他们的体验、想法,疑惑之处应不耻下问、刨根问底,将不偏不倚的态度贯穿整个调研过程。三是当好基层群众的学生群众性语言来自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贴近生活,充满智慧。通俗地说就是说出来的话口语化、接地气,有浓郁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让人一听就懂,并且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大白话大实话,与那些干巴巴、文绉绉的大话、套话、空话、官话和雷语恰恰相反。我们的宣讲要想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心,就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对宣讲内容进行精炼化提纯、通俗化变脸、形象化加工,做到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多样化。宣讲力求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比喻阐述观点,析事明理,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力求看问题用百姓视角,讲道理用百姓语言,举例子用百姓故事,让人感到宣讲可亲可近、可学可用。如在谈干群关系时,用舟水关系鱼水关系和盐水关系表示正面关系,用油水关系蛙水关系和火水关系表示负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