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激励理论50年代是激励理论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种重要的理论观点:需要层次理论,关于人性的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这些理论从直觉上很有逻辑性,但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因而其有效性仍受到质疑,但在实际中流传很广,实践中的管理者经常应用这些理论和术语解释员工的动机;而且现代的激励理论一般都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是认识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动机的出发点。人到底有那些需要?需要的一般规律何在?.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如奥德费(Alderfer)将人的需要分为存在、关系和成长需要,麦克利兰(D.Mecldland)认为人的需要分为权力、友谊和成就需要,还有的按需要的起源划分为自然需要和文化需要,按对象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43年出版著作《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初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到1954年在他的《动机与个性》著作中,又对该理论和个性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成为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1.需要层次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1943年时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到1954他又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求、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层次的主要内容为:生理需要。人们要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衣食住行的要求,而且要首先要考虑。要满足这些需求,可以组织家庭、通过工作获得金钱购买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条件。一旦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人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安全需要。人们希望保护自己身体和情感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威胁,希望自己已满足的需要、已得到利益不再丧失,以及尽量保持对今后不确定性的控制,这些都是安全需要。例如人身安全,避免疾病;工作安全,免受失业、职业病;年老或受挫折时生活保障。这些需要是通过强身健体、医疗保险、安全设备、失业保险、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社交需要。也称友爱与归属需要,包括与人交往、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等方面。如人们希望交流沟通形成群体,渴望得到关心、支持和友爱。因此,工作单位和地点就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问题,而且也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建立友谊和归属提供了机会。当然,社交需要比生理、安全需要细致得多,不同人差别也大,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教育、信仰等因素有关。尊重的需要。一个人的归属感满足后,并不满足作为群体的一员,通常还会产生自尊的需要。即希望人们承认自己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成绩、人品、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享有一定的声望,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如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以及提升职位等,都会满足一个人的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知则是好奇心的结果。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追求均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丑向美的转化而得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上述的需要均基本得到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也有的称为自我满足,自我发展,创造性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要通过对挑战性工作的胜任感和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的成就感来满足。2.主要论点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对特定的人来说,各种需要并非等量齐观,在不同时期其重要性、强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层次结构。其中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导需要,主导需要是激起人的行为的原因和动力。某一时期内人的主导需要取决于这种需要在需要层次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比这种需要低的那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同一需要对不同的人重要性、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