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开采方法习题及答案单选题1.引起矿区内地表移动与变形,并导致地面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是(C)。A.掘进作业B.地震C.地下开采D.地下水位下降2.积聚在江、海、河、湖、水库、沼泽、水渠、坑、塘和塌陷区中的水统称为(B)。A.地下水B.地表水C.矿井水D.大气降水3.按照水体的类型、流态、规模、赋存条件以及水体的允许采动程度,将地下开采影响水体的采动等级分为(C)。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4.当底板含水层上部存在承压水导升带,则底板安全煤岩柱高度应大于或等于阻水带厚度、承压水导升带高度和(D)。A.隔水带深度之和B.原岩带厚度之和C.裂隙带厚度之和D.导水破坏带深度之和5.为防止底板承压水沿断层面进入煤层,断层两侧需留设(D)。A.区段煤柱B.阶段煤柱C.境界煤柱D.防水煤柱6.跨落上行顺序开采时,在层间距较近的条件下,下煤层中开采技术应采用(D)。A.长壁开采B.短壁开采C.留煤柱开采D.无煤柱开采7.当强制放顶工作在工作面上、下端头及中部位置,并与采煤工作同步进行时,称为(B)。A.预先爆破强制放顶法B.同步爆破强制放顶法C.一字形强制放顶法D.台阶式强制放顶法8.通过钻孔向顶板注压力水,一方面起软化作用,另一方面对顶板有(B)。A.加固作用B.压裂作用C.卸压作用D.离层作用9.反映地表移动和变形程度的一项重要参数是(C)。A.主要影响半径B.主要影响角C.最大下沉值D.移动速度10.开采影响可能会波及到地表,引起地表下沉,一般情况下,当采煤工作面距开切眼的距离达到平均采深的(B)。A.1/8~1/4B.1/4~1/2C.1/2~2/3D.2/3~111.我国水力充填的大部分是利用水的自然压头,一般充填倍线控制在(C)。A.2以下B4.以下C.6以下D.8以下12.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将煤层之下的承压水采动等级划分为(A)。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13.一般认为,极薄煤层厚度小于(C)。A.0.3mB.0.5mC.0.8mD.1.0m14.急倾斜煤层小分段爆破采煤法适用于煤层厚度3.5~7.0m,煤层倾角大于(D)。A.20度B.30度C.40度D.50度15.我国已有的埋深超过700m的深矿井,就其开拓系统受地形的影响和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成(B)。A.二类B.三类C.四类D.五类16.从提高资源回收率、防止地表沉陷与变形和保护矿区环境等角度考虑,长期存在,并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有(D)。A.条带采煤法B.长壁采煤法C.短壁采煤法D.充填采煤法17.贮存在地球岩石圈中,积聚在岩石和松散层空隙中的水统称为(A)。A.地下水B.地表水C.矿井水D.大气降水18.我国把薄煤层厚度定为小于(C)m。A.0.8B.1.0C.1.3D.1.519.在底板突水预测方面,我国矿区普遍采用(C)。A.涌水系数法B.统计法C.突水系数法D.经验曲线法20.厚煤层分层恒底式上行顺序采煤法是将厚煤层划分为相当于中厚煤层的若干分层,各分层工作面依次沿煤层(B)。A.顶板布置B.底板布置C.走向布置D.倾向布置21.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厚度、倾角、夹矸厚度和层数变化大,断层、褶曲、陷落柱发育,火成岩侵入严重,可采性时断时续的煤层统称为(C)。A.稳定煤层B.较稳定煤层C.不稳定煤层D.极不稳定煤层22.当工作面顶板的人为破断线是大致平行于工作面的一条直线时,称为(C)。A.预先爆破放顶法B.同步爆破放顶法C.一字形放顶法D.台阶式放顶法23.巷道矿压显现随开采深度增加而(B)。A.减小B.增加C.保持不变D.基本不变24.凡申请建立永久抽放瓦斯系统的矿井,要求瓦斯资源可靠、储量丰富,预计瓦斯抽放服务年限不得小于(C)。A.1年B.5年C.10年D.15年25.移动盆地外边界由仪器观测确定,考虑到观测误差,边界点下沉值一般取为(B)。A.1mmB.10mmC.100mmD.500mm26.在建筑物外侧设置一条深度超过基础深度约200~300mm的缓冲沟可以作为建筑物下采煤的地面技术措施,该缓冲沟约距建筑物基础外侧(A)。A.1~2mB.2~4mC.4~6mD.6~8m27.缩短工作面长度后,前支承压力峰值降低,底板破坏深度减少,有利于提高保护层厚度,短壁开采在防治底板突水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通常工作面斜长为(C)。A.20mB.40mC.60mD.80m28.水力采煤是高压水射流落煤,射流的有效射程约为(D)。A.80mB.60mC.40mD.20m29.地面钻孔放顶法的地面钻孔的孔径一般为100mm左右,孔距约为(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