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湘夫人》教学设计原创杨华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朗读背诵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能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己人生理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教学重点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用兮字。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六篇编辑而成。其中屈原的作品最多,价值最高。《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指《楚辞》。3、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异常,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评价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4、写作背景屈原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5、湘君与湘夫人古代舜王文中湘君巡视南方,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他的二妃尧王之女娥皇、女英文中湘夫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觅,溯潇水而上,到了洞庭湖一带,知道舜帝已去,于是二女也投湘水而死。这一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人们为了祭祀他们,在湘水旁边,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样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则扮成湘君的模样在湘水中修盖华贵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来。二、初涉湘水——整体感知1、播放多媒体朗诵视频。2、正音。渚ǔ眇ǎ薠á罾ē蘋í芷ǐ澧ǐ澨ì潺湲áá葺ì荪ū楣薜荔ìì擗ǐ櫋á庑ǔ嶷í袂è遗è褋é搴ā汀ī橑ǎ3、伫立水畔的人是谁?他在湘水之畔做什么?明确湘君,赴约。主要动作登、骋望、远望、观——驰、济、筑室——捐、遗、搴、遗。主要事件水畔遥望、水中筑室、遗兮远者。4、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诗歌《湘夫人》写的故事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恋着对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5、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幽怨哀婉、幽怨悱恻。6、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句诗?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