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岀槽骨为什么会错缝呢?是被肌肉拉歪了。该怎样觉知最好的办法适用摸的。去摸岀错缝的状态,推断骨头为什么错缝。我们基本上无法直接摸到骨头,只能摸到皮肤、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以及经过关节的肌腱等,包裹着骨头的「东西」。错缝关节随着其上软组织的张力增加,一定伴随着翻旋的肌腱与绷紧的韧带。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这些韧带会绷到极限,使得肌表产生类似棱角的「东西」,这东西没有办法非常圆顺的动,而是倾斜的动,医生于是可以在肤表触摸到「骨头的棱线」,这是从诊断面定义的骨错缝。顺着这定义,关节活动到接近极限的角度时,肌腱韧带上的本体受器受到张力牵扯而作痛,关节也因疼痛之故没有办法完全的伸展或屈曲,继续执行它的功能,或到达它应该到的角度。这是从症状面定义的骨错缝。再回到脊椎骨的例子:有些脊突虽然歪歪的,可是脊上韧带并没有张力增加的现象,旁边的肌肉也没有翻旋棱线突起的地方,虽然是「歪歪的」,却是因为「底座」荐椎歪了,整个排列结构顺着歪上来,而呈现的被动适应状态,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是错缝。但是医生调动脊椎的时候,常常着意在骨体,摸到哪一节骨头「歪」了,就给它个铁板烧,或用个膝顶把它顶回去,让排列看起来或摸起来比较顺。这种操作有很大的潜在危险。细谈下去,脊椎因着骨盘而倾斜,若再加上日常生活的使用,周边的肌肉-如两侧胸肌或前踞肌的收缩的状态不同,会对肋骨产生不对称的牵拉,脊椎于是会产生更多额外左右偏斜倾斜的现象。此时连结上下两椎体的韧带及肌腱,同样的并没有真正岀槽,只是被周边不平衡的结构张力带歪了。如果强加外力把歪斜的关节调平回来,把它们「打开」或「挤回去」,其实是把没有问题的结构打乱了-虽然外观上是比较正的。却制造了真正的错位。开始若把骨盘挪正,把胸肌解开让肋骨回归正位,那些歪斜的脊椎位置就会归正,反之就变成了医生制造岀错位了。所以,如果医生不去考虑周边组织肌肉韧带牵拉的整体结果,而只整复脊柱本身骨体结构,很多病人常常越整越痛,医到后来也常常好不了。或者刚调完时有改善,回去又痛。这是诊所里不难见到的现象。再举一例,比方说网球肘,其实就是二头肌收缩过度了。但是二头肌收缩过度,三头肌张力也会跟着增加(张力增加不会只岀现在单一条肌肉,它的拮抗肌张力亦会跟着加码,使关节的活动能够顺畅进行。但是拮抗两头张力仍有些微差别。)二头肌收缩过度把桡骨拉歪的时候,伸肌三头肌肌腱的肌肉走向会发生改变,长度会变长。简言之,肌肉不当施力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压力,肌肉有时候会不断的收缩来保护自己。收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问题因此产生(网球肘,属于出力会痛一类,表现出来的是拿不起来杯子、水罐等重物)像这样伴随肌肉使用而产生的疼痛,若能把筋骨调回正位,疼痛会很快消失(甚至能止牙痛)。自然,此类疼痛不适合用西医的肌肉肌膜炎观念解释,反而是种警告式的讯息,属于肌肉持续受到牵拉,引动本体受器所发出的伤害警告,告诉大脑不可以再继续使用该条肌肉。是保护性的措施,而不见得是发炎性的真正伤害。即使肌肉在疼痛的情况下继续工作,产生真正的轻微伤害,也不宜直接认定病因就把这伤害本身,因为这种伤害是可以被处理而复原的。接着从关节周边软组织的观点看骨错缝。出槽的肌肉为了对抗系统的张力,会处在轻微收缩的状态,所以没有办法进行应有的伸展以完成被赋予的生理功能。此时因为肌肉的不正常张力,骨头是真的会错缝,证据可由触摸经过这个关节上面的肌腱韧带张力增加(即是临床触诊常可发现比较硬、紧的肌肉)而得。如果医生够仔细,还可以摸到肌肉不是整条平均的紧,而是有某些段落特别紧,这是一般所谓的筋结。这都不是太困难,稍加留心便可触知。摸到这个东西就可以知道这一条肌肉其实是处在张力增加的状态。有趣的是,肌肉在使用的时候,并不是整条肌肉都发生收缩,而是其中一部份肌纤维发生缩收,而使得整条肌肉会产生三度空间中螺旋似的翻转。举列来说会类似衣服的皱折或海浪的前进翻滚。肌肉上面覆着肌膜,接着腱鞘,融合着肌腱,骨膜嵌在骨头上面。一条真正的出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