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提高护理指标数据质量。[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第1季度—2018年第1季度全院上报护理部的护理指标数据质量,总结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通过指标数据的缺失率、错报率、录入错误率、多源不一致率的变化验证措施效果。[结果]经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措施,数据缺失率、错报率、录入错误率、多源不一致率随时间变化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P<0.05)。[结论]护理质量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需要多部门合作、健全的机制、科学的设计和规范的路径。关键词: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指标;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质量伴随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简称护理中心)对我国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研发[1],开发和应用指标辅助护理质量管理在全国各级医院遍地开花,其相关研究已经受到关注[2]。2016年1月—2018年1月笔者作为山西省护理质控中心成员对我省各级医院护理中心开发的13项指标进行解读和指导,实施过程中对被培训对象6200人进行问卷调研,76.8%不知如何得到数据,43.9%认为数据收集成本极高,效率较低。2018年第1季度笔者协助护理中心修正2017年度山西省部分医院上报的错误数据,我省46所上报单位中年度数据错误率达2.62%,年度上报数据错误率最高的单位其值达3.14%。数据的可信度会被不完整和错误的数据破坏[3],所以保证数据全面、准确、客观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便捷化收集数据,降低数据收集成本,提高数据质量,已成为现阶段运用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质量管理急需突破的瓶颈问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第1季度—2018年第1季度山西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每季度收集到的51个护理单元及其他10个科室提供的860个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016年第1季度起连续9个季度参与上报的护理单元和相关科室提供的数据。排除标准:未按9个季度连续性上报的护理单元提供的数据。1.2方法护理部每季度向临床护理单元及相关科室收集护理质量指标数据,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和整理,对数据的缺失、错报、录入错误、多源不一致(即同项目数据多口径出现,但数值不同)等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原因,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先后出台了护理质量指标数据管理方案、数据收集多部门合作制度、数据收集与整理规范、数据收集与整理培训大纲等。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每季度的数据缺失率、错报率、录入错误率及多源不一致率。采用趋势X2检验分析随时间变化各个指标是否存在线性变化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3讨论3.1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具有内容多、分布点多、不同专业共享交汇的特点[4]。本研究中每季度来自非临床护理单元的数据达44个,占季度数据总数的5.12%。所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必须考虑多部门合作、目标明确、方法统一。为此,我院成立了护理质量指标数据管理组,护理部负责人任组长,其成员包括病案室、医院感染科、血库、计算机室等14个部门人员;出台了护理质量指标数据管理方案,各部门专人专管,部门负责人是部门数据管理的责任人,并对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及时性负责;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召开组内会议,向各部门反馈数据收集、分析和使用情况,一方面便于从多专业领域确定数据收集和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便于大家审视自己所提供的数据质量,实现持续改进。如2016年病案室工作人员根据病人入院时间人工统计护士白班、夜班时间段内对应的住院病人数,每个月数据波动较大,出错较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护理部与病案室负责人合作分析联合计算机技术人员对病案首页软件系统进行改版,增加了按时间节点采集住院病人人数的功能,既便捷又准确。多部门合作机制是提高护理质量指标数据采集效率、保障数据质量的必然手段。3.2顶层设计整合指标项目和路径管理每所医院都有自己的护理质量指标,等级医院评审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等活动中均有关于医院护理质量指标的要求。评价主题不同,对于指标的设置不同,于是出现了指标日渐增多、工作负荷逐步增加的现象,如何高效管理指标项目,推动指标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