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一、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时间:1949年一1952年②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设项目多集中在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③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内容:农业上,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手工业上,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④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20世纪50〜70年代)1、成功的探索: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一五计划的超标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的基础。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④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⑤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国民经济复苏。⑥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2、探索中的失误: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现了政策导向上的错误。②1959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1959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④文革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三)经验教训1、立足国情,结合具体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15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为纠正文革错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②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②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1、总体把握: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城市: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前提:坚持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内容:采取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到户的形式,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质: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而非所有制的变革。意义:是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3、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①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