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致欢迎词尊敬的冯世良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姚文庆,今天我受柏和院长的委托,代表院长和院领导班子,代表辽宁省肿瘤医院全体员工,对到会的所有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把历史的时针拨回至久远的1882年11月,司督阁先生受苏格兰联合长老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的派遣,携新婚妻子远涉重洋乘船来到中国东北施医传教。司督格医生登陆于牛庄,即今天的营口,于次年即1883年初,顶风冒雪历时八天来到时称奉天的沈阳。来中国前,司督阁先生的医学教授对他说:“传教是一种失败的尝试,参加这种活动无异于浪费你的生命。而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医生告诉他:“中国人根本不相信西医,他们不会吃你一片药。由此可见,司督阁先生是顶着逆耳忠言,历尽辛苦来到中国的。乘牛车来到小河沿时,司督阁先生初意在传教。但满眼见到的尽是贫病交加的晚清子民与其听这位高鼻深眼的洋人的传教来信奉上帝,医好眼下的疾病对他们来说则显得更加必须和现实。医生的良知驱使他首先建立诊所为百姓看病,诊所由租用小河沿一户孙姓人家的几间破旧民房建成,名为盛京施医院,地址便是今天的辽宁省肿瘤医院脚下的这块土地。后又召集几位国内医护同行前来助阵。当时之中国乃清朝末期,不仅东北,乃至全国乃至亚洲,医学非常落后,根本没有西医,仅有少数的中医其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有钱人。因此,小小的诊所面对众多的亟待诊疗的患者实乃杯水车薪,扩大规模和医护人员的本土化养成成为当务之急。1892年司督阁在施医院内创办西医学堂,名为盛京医学堂,开始招生授课。随着医学人才的养成,医院规模也逐渐扩大,1906年正式建立盛京施医院附设西医学堂,按期招收学生进行正规教学培训。至此,司督阁先生在东北创立了第一家西医诊所,第一家西医医学院校。1900年,义和团将男、女医院(男女有别)全部烧毁,司督阁先生苦心经营18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后在挚友东北总督赵尔巽(公馆在小河沿西门内)的帮助下及清朝政府的帮助下重建。1907年医院已重建并恢复诊疗工作,同年11月病床达到110张。医院坚持“施医的原则,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至免费供餐,富裕病人可自愿捐助,1909年司督阁先生又回国募集5000英镑;张作霖也捐赠x线诊断机;法国医生梅斯耐和英国医生杰克逊(26岁)更是在抗击1910年—1911年间那场席卷东北地区的肺鼠疫的工作中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盛京医学堂也在不断成长壮大,至1911年建成4层教学大楼(今年五一前的辽宁省肿瘤研究所大楼),1912年更名为奉天医科大学,后因报批校名等原因(单科不可称大学)历次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为当时东北地区第一所医科大学和最高医学教育学府,其校训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同年3月28日第一期学员正式入学。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该大学(后易名为辽宁医学院)共招收学员31期,这些学院都成为中国西医界元老级人物,如我国眼科奠基人高文翰教授,我国结核病奠基人刘同伦教授、耳鼻喉科专家李宝实教授、儿科专家李助萱教授等,辽宁省肿瘤研究所前所长傅立人教授为第26期毕业生。施医院,顾名思义,重在“施医。施者,给予也,奉献也!早在100多年前的19世纪,司督阁先生即能拥有如此大爱无疆的博大襟怀,实在令我们后人钦羡。有一则寓言说: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在哪里?回答说:“两边都一样,都是一群人各个手执长长的汤勺围在一口大锅边进餐,区别是地狱里的人都自顾自地努力向自己嘴里喂食,但汤勺的长柄远远长过手臂,所以总是吃不到嘴里,因此地狱充满了饥饿、怨恨和争斗;而天堂里的人则是人人在用长柄汤勺喂别人吃饭,所以天堂充满爱心、满足和感恩。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大同世界的共-产主义,其不可或缺之精髓都应该是爱心和奉献精神。时光荏冉,转眼百年,小河沿仍然春光旖旎、景物依稀,然而物是人非。虽然包括司督阁先生在内的诸多奠基者都以作古,但他们的大爱精神必将永存,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布满他们足迹的土地及留在至今的建筑物,以济世活人、治学严谨的理念成为馈赠给后人的宝贵历史遗产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辽宁省肿瘤医院能够坐落于盛京施医院的旧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