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technique,NFT),又称神经生理治疗技术(neurophyisologicaltherapy)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技术(又称为PNF技术)。一.皮肤感觉促进技术:即Rood技术。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一).基本理论基础: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2.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3.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4.利用患者对动作有目的反应,诱导出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是有目的的反应,也是可重复的。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不同的肌群。(二).基本技术:1.Rood技术--皮肤感觉刺激技术:1.1皮肤感觉易化技术: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如果30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s,可促进肌收缩。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声音、光线等,特殊气味。1.2皮肤感觉抑制技术: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轻擦刷、触摸适宜的温度、强冷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慢节律、低频率、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2.Rood技术-本体感觉刺激:2.1兴奋手法①快速牵伸肌肉;②轻叩肌肉的肌腱或肌腹;③快速挤压肌腹;④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施加牵伸;⑤牵伸手或足内肌;⑥抗阻收缩;⑦挤压关节。⑧骨突处加压。2.2抑制手法①轻柔挤压关节;②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③缓慢推摩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④缓慢转动体位;⑤中等温度,但不能高于体温。⑥肌肉持续牵伸;⑦远端固定、近端运动,即患者取手膝位保持手膝不动,做躯干前、后、左、右和对角线运动,适用于手足徐动症。3.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3.1运动控制发育的4个阶段: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完成新生儿四肢的活动。远端固定,近端活动婴儿在学会爬行之前,先手脚触地,躯干作前后摆动。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固定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技巧动作:近端固定,远端活动行走、爬行、手的使用等。3.2利用个体发育的8个模式:仰卧屈曲模式:仰卧位躯体屈曲,双侧对称,交叉支配。转体或滚动模式:同侧上、下肢屈曲,转动或滚动身体。俯卧伸展模式:俯卧位颈、躯干、肩、髋、膝伸展,身体中心位于胸10水平,这种姿势最稳定,但在伸肌张力高的病人应避免应用此模式。颈肌协同收缩模式:俯卧位能抗重力抬头,促进头部控制.俯卧屈肘模式:俯卧位,肩前屈,屈肘负重,这是伸展脊柱的模式。手膝位支撑模式:促进发展下肢与躯干的协同收缩。站立:先双下肢站立不动,然后,单腿站立,再重心转移。行走:站立的技巧阶段:支撑、抬腿、摆动、足跟着地等。二.中枢性促进技术:即Brunnstrom技术。(一)理论基础: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非随意运动皮层下反射活动(如共同运动、联合反应等)去引发和诱导出瘫痪肌肉产生收缩反应,以启动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度。(二)基本技术:常用促进手法: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上肢屈肌运动、下肢伸肌运动)、原始反射(如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感觉刺激。1.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1.1.联合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