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第54炼数列求和问题数列求和问题是高考数列中的一个易考类型,在已知通项公式的前提下,要通过观察通项公式(或者项)的特点决定选择哪种方法进行求和。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辨析能力。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抓住每种求和方法相对应的通项公式特点,并在练习中熟悉解法一、基础知识:1、根据通项公式的特点求和:(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122pqnnaaaaSnnpqn112nnnSand(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111,11,1nnaqqSqanq(3)错位相减法:通项公式特点:na等差等比,比如2nnan,其中n代表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关于n的一次函数),2n代表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关于n的指数型函数),那么便可以使用错位相减法方法详解:以212nnan为例,设其前n项和为nS①先将nS写成n项和的形式121232212nnSn②两边同时乘以等比部分的公比,得到一个新的等式,与原等式上下排列121232212nnSn23121232232212nnnSnn,发现乘完公比后,对比原式项的次数,新等式的每项向后挪了一位。③然后两式相减:1231122222212nnnSn除了首项与末项,中间部分呈等比数列求和特点,代入公式求和,再解出nS即可1231122222212nnnSn-482-114212221221nnn13226nn所以12326nnSn对“错位相减法”的深层理解:通项公式的特点在错位相减法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解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等比的部分使得每项的次数逐次递增,才保证在两边同乘公比时实现了“错位”的效果。而等差的部分错位部分“相减”后保持系数一致(其系数即为等差部分的公差),从而可圈在一起进行等比数列求和。体会到“错位”与“相减”所需要的条件,则可以让我们更灵活的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数列求和(4)裂项相消:通项公式特点:na的表达式能够拆成形如nafnfnk的形式(=1,2,k),从而在求和时可以进行相邻项(或相隔几项)的相消。从而结果只存在有限几项,达到求和目的。其中通项公式为分式和根式的居多方法详解:以12nann为例①裂项:考虑1111222nannnn(这里1fnn),在裂项的过程中把握两点:一是所裂两项要具备“依序同构”的特点,比如这里的11,1nn结构相同,且分母为相邻的两个数;二是可以先裂再调:先大胆的将分式裂成两项的差,在将结果通分求和与原式进行比较并调整(调整系数),比如本题中11222nnnn,在调整系数使之符合通项公式即可②求和:设na前n项和为nS1111111112324352nSnn,求和的关键在于确定剩下的项。通过观察可发现正项中11,2没有消去,负项中11,12nn没有消去。所以1111323122124212nnSnnnn-483-一般来说,裂开的2n项中有n个正项,n个负项,且由于消项的过程中是成对消掉。所以保留项中正负的个数应该相同。(5)分类求和:如果通项公式是前几种可求和形式的和与差,那么在求和时可将通项公式的项分成这几部分分别求和后,再将结果进行相加。例:61118231nSn可知通项公式为231nnan,那么在求和的过程中可拆成3部分:2,3,1nn分别求和后再相加1222112223123212nnnnnSnnn12352222nnn2、根据项的特点求和:如果数列无法求出通项公式,或者无法从通项公式特点入手求和,那么可以考虑观察数列中的项,通过合理的分组进行求和(1)利用周期性求和:如果一个数列的项按某个周期循环往复,则在求和时可将一个周期内的项归为一组求和,再统计前n项和中含多少个周期即可(2)通项公式为分段函数(或含有1n,多为奇偶分段。若每段的通项公式均可求和,则可以考虑奇数项一组,偶数项一组分别求和,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序数的间隔(等差等比求和时会影响公差公比),二是要对项数的奇偶进行分类讨论(可见典型例题);若每段的通项公式无法直接求和,则可以考虑相邻项相加看是否存在规律,便于求和(3)倒序相加:若数列na中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具备规律,在求和时可以考虑两项为一组求和,如果想避免项数的奇偶讨论,可以采取倒序相加的特点,即:12nnSaaa11nnnSaaa两式相加可得:121112nnnnnSaaaaaanaa12nnnaaS二、典型例题-484-例1:已知函数211fxx,求:111122015201520142ffffff思路:观察可发现头尾的自变量互为倒数,所以考虑其函数值的和是否具备特点。即11fxfx,所以考虑第n个与倒数第n个放在一起求和,可用倒序相加法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