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教案(理论课用)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授课教师李史清职称主治医师授课对象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2日4-6节计划学时3授课课题:头痛病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头痛病的病因病机,掌握头痛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头痛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教学重点、难点:头痛病的诊断、辨证以及头痛病的治疗教学法: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教学手段、用具:幻灯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二、病因病机(10分钟)三、临床表现(5分钟)四、辅助检查(10分钟)五、诊断(5分钟)五、鉴别诊断(5分钟)五、辨证论治(25分钟)各型头痛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六、西医治疗(5分钟)七、病例分析(5分钟)八、小结(5分钟)思考题:一、头痛病如何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二、临床上如何根据头痛部位选择引经药??参考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执行教案的自我分析教或研观室摩指教导学教意师见教案内容备注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冋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李东坦在《东坦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冋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部分医着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二、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三、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判断其证候不同头痛因于痰湿者,重坠或胀;肝火者,跳痛;寒厥者,冷痛而刺痛;阳亢者,痛而胀;气血、肝肾阴虚者,隐痛绵绵或空痛。细目四:辨证论治一、头痛的治疗原则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当以疏风祛邪为主,兼用散寒、祛湿、清热之品。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宜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二、风寒、风热和风湿外感头痛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需要牢记的架构團】'①凤寒头痛一疏散同寒止痛一川茸茶调散乡卜感头痛{②甌想头痛一疏嵐蓿热和络一莒芷石菖汤I③风湿头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