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痔疮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中医如何解释(成因)、范畴?痔疮病因病机,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主要归结於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现分述如下:(1)脏腑本虚:《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者。《窦氏外科全书》也载:「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薛氏医案则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2)饮食不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疮疡经验全书》指出:「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乃生五痔。」饮食过饱,过多,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易生湿积热;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3)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长期便秘,粪便蓄积直肠,可使周围血行受阻,瘀积成痔。《诸病源候论》曰:「忍大便不出,久为气痔。」窦汉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阴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意即久忍大便,肠道失润,致使大便乾燥,解时努挣耗气,气血下陷,擦破肛门,风热下冲,造成痔疾。(4)久泻久痢:《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医宗金鉴》亦曰:「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肺气也受影响,最後导致大肠之气不足,於是气血流注,湿浊聚於肛门。(5)久坐久行,负力远行:如《外科正宗》载:「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郁血流注肛门,具能发痔。久坐久站使气血不和,负重远行则耗气而虚,均使气血邪毒瘀积於肛门。(6)妊娠及月经失调:如《外科启玄》曰:「痔曰肠澼是也。妇女因产难久坐,或经行时气怒伤冷受湿,余血渗入肛门边而生。」《薛氏医案》有:「妇人因经後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流於大肠,则生痔」;《医宗金鉴》有:「又有产後用力太过而生痔者。」(7)房事过度及忍精不射:如《诸病源候论》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古今医统大全》有:「忍精不泄而成痔漏。」(8)情志失调:《薛氏医案》曰:「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生血生乳,各有形相。」(9)遗传因素:如《疮疡经验全书》有:「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常见族群?痔疮好发於二十至五十岁的人身上,其临床症状有:(1)便血:便血是痔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呈间歇性,排便过程中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亦可是卫生纸带血,血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便後血常能自止。(2)肛门肿物脱出和突起:肛门肿物脱出是内痔常见症状,而突起是外痔典型表现。痔病初期痔核脱出可自行复位,到中後期痔核脱出需用手托或卧床休息才能回复,严重者於下蹲、行走、咳嗽时痔核即可脱出,较难缩回,甚至长期不能复位。(3)肛门不适:痔核脱出患者可感觉肛门坠胀不适,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局部瘙痒,外痔部分受到磨擦、挤压可有灼热、疼痛感。3、大致上而言,中医如何治疗痔疮(大方向)中医治疗痔疮乃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处方。中医对痔疮的治疗可分外用法(如:洗剂)及内治法。不论内服或外用,皆由具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如:当归、红花)、具清炎作用的清热燥湿热中药(如:黄柏、黄芩)、具止血作用的中药(槐角、地榆)、具软化及润滑大便作用的中药(如:大黄、生地黄、麻子仁等)、具促进肠道蠕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