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问题调研报告xx年**月27日至30日,**市妇联通过深入到全市20个乡镇采取多种形式,对我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了调研。一、我市留守妇女基本情况**市总人口37万,女性人口18.42万,育龄妇女75240人,留守妇女11700人,占已婚妇女数的15.55%。在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15.7%,3140岁占34.7%,4150岁的占49.6%。留守妇女群体主要以40岁左右的年龄段最为集中,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6%左右,40.8%的留守妇女为小学文化。二、留守妇女现状及问题(一)综合素质较低、文化生活贫乏。从受教育情况看,初中以下学历者占多数,从专业技能看,绝大多数留守妇女缺乏生产发展技能,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文化娱乐活动匮乏,部分留守妇女沉迷于赌博等不良习气。(二)劳动强度高,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照顾孩子上学,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三)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出现危机。因丈夫长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这些遭遇婚姻危机的妇女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一是夫妻间缺乏联系和日常的交流;二是留守妇女不知丈夫的打工收入;三是留守妇女为了让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己忙于田间劳作、养老、教子,精神空虚;四是丈夫不再承担养家义务;五是丈夫有外遇。(四)能力精力不及,子女教育出现偏颇。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妇女由于承受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教育子女的时间相对减少;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第1页共4页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妇女表现出对子女教育的担忧:63%的妇女担心自己精力或文化有限,影响孩子的学习提高;37%的妇女担心丈夫与子女缺乏交流,致使儿女形成恋母情结或亲情饥渴,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性格的形成。三、造成留守人群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留守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农村留守人群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亲人)外出务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城乡隔离的户籍等制度给农民工子女、农民工配偶、农民工父母进城就学和生活带来的高额成本,直接推动了留守人群这一群体的产生。第二,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城市在国家的关爱下快速发展,使城乡差别加剧,致使城市繁荣,居民富裕,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民由于人均土地的日益减少,农民仅在自家土地上经营难以致富,加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飞涨造成种地入不敷出,由此出现农民工现象和留守人群现象。第三,女性整体素质偏低是内在原因。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劳动技术缺乏,进城务工只能干些脏活、累活、工资微薄,甚至不能及时得到工资,使他们即使进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遇,不可能在城里购买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带进城市,真正实现转移,只好把老人、孩子、妇女留在农村。第四,对留守妇女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社会各界对留守群体的关心关爱和扶持力度不够,致使留守妇女教育缺乏,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一盘散沙。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妇女都想通过自己的辛劳付出获得与自己的劳动价值相应的劳动报酬,以增加家庭收入,解除因赴外地务工带来的诸多不便,但苦于一无信心,二无技术,三无资金,四无劳力,使好多发展机会第2页共4页稍纵即逝。四、建议对策1、建立农村留守人群互助组织。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产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体力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关照,缓解留守群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