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宜昌市第二中学王祖德【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赏析诗句,理解诗人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感受诗歌意境美2.诵读诗歌,抓住反复句,感受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感受诗歌意境美2、难点:感受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理解诗歌主旨【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他是谁?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代。他的诗作极为丰富,现存有900余首。著名诗人贺知章曾惊叹,说他“非人世之人”。他的诗有着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喷涌的激情。他写下过这样的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他就是被贺知章称作“太白星精”的李白!□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3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豪迈奔放的情怀。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并感知:□4请欣赏著名艺术家乔榛先生朗诵的《蜀道难》,并感知:诗有诗眼,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明确】诗眼“难”听读《蜀道难》,我们时而感到高峻,时而感到宏伟,时而感到神奇,时而感到凄清,时而感到恐怖,各种意境随诗人的描绘层叠出现,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蜀道,由秦如蜀的奇险通道,全长450公里。沿线太白横绝、峨嵋高耸、梯栈钩连、古木参天、飞流直泻、雄关当道。“蜀道,难于上青天”虽是夸张,但也的确说明蜀道之凶险。那么,蜀道之难,“难”在哪里呢?诗人又是怎样叙述和描写蜀道之难的呢?让我们继续品读诗歌。三、诵读诗歌,理解蜀道之“难”和想象之“奇”1、开辟之难——引传说夸张□6①指名诵读“开头——天梯石栈相钩连”,思考:诗的开篇在一声“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后,具体叙述了蜀道难在何处?又是如何叙述蜀道之难的呢?②【明确】开辟之难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1开山的传说,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这是无路难。2、攀越之难——神话传说夸张描写虚写映衬环境渲染动静结合A、无路难,有了路也难,难在何处?□7自由诵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用两个字概括蜀道的特点。【明确】高险攀越之难B、师生研读讨论点拨:在以上表现蜀道“攀越之难”的片段中,哪些诗句能引起你的想象,你觉得描写得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儿?同位找一个描写片断,讨论赏析。①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思考:这几句通过突出什么来表现度越之难?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映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诗人仿佛是从星星中穿过,有时似乎还能触摸到他们,想象何等奇特。如此高峻的山势,怎不令人长叹?②研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思考: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明确】□8“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使人感到孤寂可怕。③“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明确】□9诗人在这一层好像描绘了一串由静而动动静结合的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