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资料袋资料袋红军长征路线图瑞金---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在吴起镇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瑞金遵义金沙江大渡河大雪山水草地吴起镇会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赤水七律知识知多少?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是一首七律诗,每句七个字,在节奏上是每句四顿。读时应按以下节奏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远征难:等闲:“千山”以五岭和乌蒙为代表。“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平平常常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险阻的英雄气概。首联意思: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形容山绵延不断。形容山雄伟高大。意思: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只是小泥丸在脚下滚动。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形容绵延不断形容巍峨高大对偶承接“千山”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泥丸。这两句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这是的山;用“细浪”、“泥丸”形容,这是的山。表现了:比喻夸张山的气势雄伟山的渺小实际红军眼里的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件大事,是什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上承“万水”二字名词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颈联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过程•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