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给课文分段。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教学难点剪纸不仅是姥姥的技艺,更是姥姥与“我”情感联接的桥梁,感受姥姥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过程一、释疑导入,揭题读题。1、教师激趣:剪纸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人们用有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这篇课文就像我们展示了一位有着高超剪纸技艺的老人——“我”的姥姥,姥姥的剪纸技艺有多高超呢?他们祖孙俩之间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2、今天我们学习(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第1~3段写了什么?4~6段呢?7~13段呢?2、检查反馈。(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刁难挑剔耍赖庄稼择菜薅草啧啧称赞数九隆冬清清爽爽(2)老师已经给课文分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3节)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第二段(4~6节)在“我”的“刁难”下,姥姥的剪纸技艺出神入化。第三段(7~12节)姥姥与“我”在一起时的浓浓亲情。第四段(13节)“我”离开姥姥去上学,从姥姥寄来的剪纸中感受姥姥对“我”的期待,表达我对姥姥的思念。三、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从哪些词句看出姥姥技艺高超,圈出重点词句进行批注。2、交流。☆“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1)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姥姥剪的东西惟妙惟肖。(2)朗读体会。(3)指导仿写。提示:虎、猫相像,姥姥能剪出它们的特点,仿写时也要关注动物的形似。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能,剪能。☆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1)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2)剪刀、彩纸、翻来折去——工具简单、材料简单、手法简单。(3)运用对比“普普通通——无所不能”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4)朗读指导。☆“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1)朗读,读出姥姥的爽朗和善良。(2)“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只要是说得出来的东西,姥姥都能剪,可见姥姥会剪的东西太多了。3、小结:姥姥有着高超的剪纸技艺,有着善良的品质,所以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上面的劳作。多么让人骄傲的姥姥呀!四、学习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姥姥技艺高超的句子,圈划词句。2、交流。☆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1)课件出示“喜鹊登枝”剪纸,告诉学生“疏密”。(2)朗读指导:这可是姥姥被蒙着眼睛减得呀!☆“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1)理解“熟能生巧”词义,“巧”字可以看出姥姥对剪纸有把握。(2)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姥姥剪纸有把握?(“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3)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熟练?(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常常在剪纸,已经很熟练了,还在继续剪,不仅写出了姥姥剪纸的熟练,还能看出姥姥都是帮别人剪,是个热心肠的老人。3、小结: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我”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的剪纸中包含着对“我”浓浓的亲情,让我时刻惦记,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五、作业:1、抄写词语:喂猪小屯刁难庄稼岂知驮着啃食清清爽爽2、模仿“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仿写:熟能生巧,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