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年月成绩等级摘要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号称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现存诗词虽然仅有50阕左右,但是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显着的地位。李清照生活在宋朝历经了两宋时期的巨变,以靖康之难为界就不难发现她的词有了显着地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前后期生活的坎坷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她前后期词风上的差异。究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的风格的变化绝对不仅仅是偶然,本论文认为造成李清照词作风格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国破家亡、漂泊他乡,具体来说应该有六个方面,而这些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而了解到因为李清照历经的颠沛流离和各种磨难,使得她的词突破了前期的闺怨和思念的桎梏,超越了文学史上其她女性,使得后期的词变得豪迈奔放、词境开阔在文学史上流芳千古。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原因目录(一).....................................................................................................(三)前后期词风差异的比较⋯⋯⋯⋯⋯⋯⋯⋯⋯⋯⋯⋯⋯⋯⋯⋯⋯⋯⋯⋯⋯⋯⋯⋯11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的比较一、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落于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乃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丰富,擅长词章,其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里,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慧,年少便能做得一首好文章,就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也曾极力称赞她。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朱弁《风月堂诗话》。《说郛》第四十六卷--《瑞桂堂暇录》称先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其文“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本文主要引证史据和现存的诗词做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力求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方法看待人物,进一步对她的前后期的诗词进行鉴赏,在鉴赏中分析李清照词风的转变从而得出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的原因。并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李清照少女时代随父亲生活在繁华的汴京,京城的繁华盛世无异于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以《如梦令》和《点绛唇》为例,此时李清照的词风轻松活波,语调明白晓畅,既反映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又反映了对爱情的向往。宋微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此时两家均在朝廷当中出任重位,然而新婚初期夫妇二人的生活较为清贫拮据,其后赵明诚进入仕途两人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是经常需要出仕宦游,此时李清照的生活安静和谐、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思念和甜蜜,以《减字木兰花》和《一剪梅》为例,此时李清照的笔调较为细腻,多数表达了闺阁之情和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描写,在总体上并无较大的变化,和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加成熟。但是随着朝廷和国事这样的美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被列入元佑党籍不得在朝廷任职,随后政变越演越重甚至牵扯到李清照身上,迫使夫妇两人在青州居住。宋钦宗靖康元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南侵俘虏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北宋朝廷崩溃,康王赵构南下建朝。此时李清照清醒的认识到了朝廷的覆灭,对于赵构的一味苟且偷安十分的不满,作《绝句》借吊项羽之意表达了对南宋的统治者进行了嘲讽。而后赵明诚在路途中感疾而亡,此时李清照已经经历了北宋的崩溃和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加上亡夫之痛和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得她陷入了生活的绝境当中。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因为生活的窘迫和生活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当婚后张汝舟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所藏书籍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已经所剩无几顿时恶相露出,和李清照发生多次口角甚至对她拳脚相加,随后李清照发现了张汝舟的勾当告发了官吏但是自己也受到刑罚,随后在亲友的大力营救下方得出狱,此时李清照的悲痛之伤又增加了一层,但是生活有压迫也必然会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