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烂鳃病病症和流行特点1、致病性1.1体表病变当鱼患细菌性烂鳃病时,最直观的病变特征是患鱼体表发黑。头部尤为明显,黝黑异常,俗称“乌头瘟”。掀起病鱼鳃盖做进一步观察.可见鳃盖内表面有充血发炎现象;病情严重时,鳃盖表面中间部分发生糜烂,进而形成一个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天窗”。1.2鳃丝病变去除息鱼的鳃盖。对其鳃丝做仔细检查,其鳃片上明显可见浅白色的斑点,鳃丝末端粘液相较于正常鱼明显增多,鳃丝充血肿胀[l],并黏附有许多杂物和淤泥。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取少量鳃丝。对其进行镜检,做进一步病情确定。单个菌体细长且稍微弯曲,多数菌体长在2.25lsm之间,个别的可达35.371sm,宽约0.8sm。若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的细长、滑行的杆菌形成的柱状体,则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部分患鱼的鳃片尖端腐烂,表现为鳃边缘残缺不全。情况严重时。会有坏死的鳃小片脱落,鳃丝末端部分缺损致使鳃丝软骨外露;部分鳃丝因病变而附着有粘液和病原菌。使鳃丝呈现淡黄色,鳃的边缘色泽常较淡,呈“镶边状”[2]。1.3内脏病变将病鱼解剖,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可发现其肝脏坏死,组织结构疏松且易碎;肾、胆囊肿大且变黑;肠壁变薄,肠道内没有食物残留;胰腺、脾脏发炎充血。1.4行为异常患有细菌性烂鳃病的鱼一般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较为迟钝,表现为游动缓慢且食欲减退。同时,因患鱼鳃部的病变,致使鱼的呼吸受到极大影响,导致病鱼常游到水面,出现浮头现象;甚至由于病情极其严重,即便是池塘换了清水,仍有浮头现象四,还会出现离鱼群独游的情况。2、流行性2.1流行条件由于细菌性烂鳃病的致病病原是属于条件致病菌柱状嗜纤维菌,其适宜在pH为6。8、温度为20,35℃的水中生长繁殖。因此。在疾病流行季节,在水温超过15cC的养殖池中就会有该病发生。进人发病高峰期,从15℃到30℃,伴随着水温的升高,致病病原菌生长繁殖加快。病原菌的数量增多浓度变大,水质变差。使鱼的应激反应增强,自身抵抗力降低,一旦染病极易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若池塘中鱼的放养密度过大,同样会出现上述的恶性循环,病情不可控。因此,大密度放养和不良的水质等,均会加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嗍。2.2流行时期病原柱状嗜纤维菌是兼性好氧菌。生命力极其顽强,在低温(5℃)、缺氧条件下均可长时间正常存活,并以横分裂方式繁殖。这导致细菌性烂鳃病传染速度快,病期持续时间长,病情难以控制。流行范围广。一般来说,每年的6-9月份进入疾病流行高峰期四。伴随着出血病、赤皮病、传染性肠炎等,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细菌性烂鳃病情发生流行。3、传染性一旦发现养殖池中有鱼发病,患鱼因自身携带病原菌而成为烂鳃病的主要传染源。此外,柱状嗜纤维菌虽无鞭毛,但其可进行滑行运动。在水体环境中不断扩散。被污染的水和塘泥也会成为传染源。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受众”是草鱼,无论是鱼种、鱼苗还是成鱼,都会感染病原菌而发病。究其原因,健康的鱼鳃部受损后,尤其容易被病原菌感染,故鳃部的机械损伤是暴发疫情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其他常见鱼类也易受感染该病原菌,出现细菌性烂鳃病。因此,在夏季疾病流行季节,广大养殖户应多加注意。提前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