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案标准文档第九集地上天宫整理者:木中C201701班薛瑾彦《苏州史纪》的第九集为地上天宫。这一集主要介绍了南宋时苏州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让我们对家乡苏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本集的大致内容如下:一、从《心史》谈起“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大画家倪云林这首提写兰花的诗歌是写给那位在井中沉埋《心史》的郑思肖的。郑思肖擅长画兰花,所作之图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意宋朝土地已被掠夺,自己已无安身之地。《心史》的作者郑思肖(1241~1318),是南宋末年的诗人、画家。郑思肖原名是之因,宋亡后改名为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这是一本用血和泪写成的书,也是一部奇书。记录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孤忠亮节。对覆灭的南宋王朝和那个戛然而止的时代,郑思肖满怀忠贞的情感和甜蜜的回忆。1275年,郑思肖35岁,元军攻占苏州。苏州沦陷后的第二年南宋覆亡。郑思肖将一腔孤愤倾洒在笔墨之中。他在这期间和以后写下了大量的诗和檄文,对蒙古人烧杀抢掠的罪行予以谴责。他作为一介匹夫,始终坚持关心天下的精神,坚信中国的儒家文化终会战胜元蒙。《心史》完成后,郑思肖用铁盒密封几层,层间有石灰防腐,投入了苏州一间寺院的井中。在明朝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心史》终被发现。此时苏州大旱,承天寺的僧人在疏浚寺的古井中打捞起一只铁函,《心史》的书稿重见天日。当时众多抗清志士和遗民反复诵读、题咏、评论、传播,借以激励自己。二、经济的发展1.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在苏州的西山岛上,有一个小村落叫后埠。村里至今还在使用一口宋代的古井。人们口耳相传,说这是南宋初年一户姓徐的北方人家定居小岛后开挖的辘轳井。开挖后,人们便按照北方的方式来汲水。至今井内还保留着当时辘轳汲水的痕迹。南宋初年,北方士兵为躲避金兵纷纷南迁。他们一路奔波,最终在太湖深处的岛屿上建立起了一个个村落。这些村落就像是来自北方的种子,在江南的软水温水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北方大量劳动人口的南迁,将农业、手工业技术带到南方。既保证了南方劳动力的需要,也增加了产量,养活更多家庭。根据专家统计,当时苏州、湖州两地每年生产的粮食大概是1000万石(在实用文案标准文档宋代,1石=97kg),全国户口约1100多万户,这就意味着全国每一户人家一年可以吃上苏湖地区所产的稻谷一石。如今太湖的东西山被誉为“花果山”。其实,“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景象在两宋之际就已出现。南宋时,太湖地区的商品性农业渐渐后来居上。宋朝南迁带来了中国经济上很大的一个变化。它使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地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特别是在江南太湖流域。范成大在《吴郡志》记下了“苏湖熟,天下足”和“天上天宫,地下苏杭”两句广为传播的话。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此时已成为帝国支柱,其经济中心的地位延续数百年而未变。2.坊市制度的崩解与街市的兴盛1975年,在苏州古城中心附近的大石头巷出土了一批宋代文物。其中,有一批泥质陶范引人瞩目。这或许是制作儿童玩具时使用的印模,上面刻着动物、花卉、建筑、佛像和童子。这些文物出土的大石头巷,宋代时叫平权坊。既是热闹的住宅区,也是繁华的商贸区。它印证了唐代坊市制度在南宋时的彻底崩解。南宋时苏州的工商业中心基本上在今天的人民路、乐桥一带。当时周围分布了很多手工业作坊,还有像大市、中市、西市等集中进行贸易的综合性市场。观前、玄妙观一带属于大市范围,还有一些小市是专业市场。若将唐代的长安城平面图与宋代的《平江图》两相对比,就能清楚地发现宋代城市的变化。长安城内以市和坊隔为若干小区。市是手工业和商铺集中的地方,坊是住宅区,两者截然分开。而在《平江图》上已找不到明显区隔开来的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沿街开店。街市出现并迅速走向兴盛。这样的布局源自城市功能的商业化转变,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推动城市由封闭走向了开放。3.专业坊巷的形成宋代的苏州已有了朝廷督办的织锦院和造作局。民间艺人们则按行业不同聚居生产,形成了专业坊巷。三、文化的昌盛1.佛教的世俗化东山岛上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叫紫金庵。紫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