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6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26、蝙蝠和雷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蝙、蝠、摹”,理解词语“启示、摹仿、横七竖八、雷达、超声波”。2、了解科学家为了探索蝙蝠飞行秘密所做的三次试验,并能复述三次试验的过程及结论。3、学会提炼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借助关键信息和板书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4、通过“敏锐、敏捷”的用法比较,以及“配合”一词的使用,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5、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知道仿生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重要方法,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家所做的三次试验,并能简单复述。2、教学难点: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能说出其中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认识蝙蝠、雷达,揭示课题1.认识蝙蝠。出示蝙蝠图片。师:认识它吗?它是——蝙蝠(板书:蝙蝠齐读正音强调“蝙”是第一声)对于蝙蝠,你有什么了解?(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经常在夜间飞行,喜欢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吃。)师:是啊,蝙蝠喜欢吃昆虫,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而且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2.认识雷达。出示雷达图片。出示:雷达师:这是什么呢?——雷达(板书:雷达)雷达是什么?一起读: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比如:飞机上装有雷达,能使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3.揭示课题。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作者却用一个“和”字把这两样东西联接起来,说明这篇课文是要告诉我们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补齐课题齐读课题)师:是呀,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二、整体感知,初步搞清楚蝙蝠、雷达、飞机之间的关系1.自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用“_______”划出直接写它们之间关系的句子。交流后出示: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2.理解词语“启示”、“摹仿”启示:启发提示(用词素分析法理解)摹仿:照样子学着做,在这里是指科学家照着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3.练习说清楚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师:现在你能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吗?谁能来借助老师给你的句子说一说。出示:科学家摹仿(),发明了(),并把它装在了(),这样飞机就能在夜间安全飞行了。三、学习第三节,圈划词句、朗读句子,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大;辨析“敏锐”、“敏捷”不同用法。1、圈划词句、朗读句子,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大。师:既然科学家是摹仿蝙蝠飞行发明了雷达,看来蝙蝠飞行值得我们研究一番了。那么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呢?请你读读第三节,用“~~~~~”划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交流后出示: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敏捷、灵敏、灵巧⋯⋯)句子中哪里可以看出蝙蝠夜间飞行的敏捷?抓住“还能”、“而且”、“无论”、“即使⋯⋯也”进行引读,了解句子之间几层递进的关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通过对学生朗读的点评来教会学生抓住重要的关键词来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2、辨析“敏锐”、“敏捷”用法不同师引读:蝙蝠在夜间为何能如此敏捷地飞行?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东西吗?师:这里的“敏锐”能否换成“敏捷”?为什么?(不能,因为敏锐一般是形容眼睛、目光;敏捷是指动作、行为,用法不同)出示练习:兔子()地一跳,躲开了老鹰的攻击。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吗?师总结:从这两组词语,我们发现两个看似意思相近的词,往往也存在意思或用法上的差异,我们在使用词语的时候一定要弄清词语的具体意思和搭配用法,注意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学习第4、5节,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并能借助表格简单复述;用比较的方法理解“配合”一词在句中的重要作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