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服装行业产销现状与发展赵轶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200065[摘要]针对我国服装企业结构形态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当前服装行业生产、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良现象;指出了服装行业发展的核心精髓之所在,分析了我国服装业今后发展之路,强调了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服装企业发展策略,以适应新时代高层次竞争的需要。[关键词]服装生产,服装营销,服装发展,快速反应一、我国服装工业概况我国既是服装生产大国,也是服装消费大国。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我国现有服装生产企业4.5万家,从业人员385万人,年服装生产能力138亿件,其中最主要的生产中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武汉等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业的产量增长14.9倍,年平均递增速度达14.4%[1]。纵览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服装业大致经过四个阶段:最初的十年里是产量阶段,谁要解决生产能力问题就能挣大钱;其后的五年时间里是质量阶段,在供需基本平衡后,满足顾客质量要求的能力成为决定因素;再后五年是品牌阶段,提供可识别的、有持续质量保证能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占领市场的决定因素;现在的服装业正逐步向风格与定位阶段过渡,产销模式上也开始实行科学规范的生产管理以及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总体上,一个成熟的服装企业应经历以上四个阶段的循序渐进发展。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结构大致有两种形态:(1开发型企业结构。这类企业有着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而生产只是试验型的,或者说是样板型的,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外发生产加工的管理能力。企业的运作就像举哑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能力去平衡两端的设计和营销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实力。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对市场和竞争对手有很强的侵略性(例如耐克。像这种两端大中间强的“哑铃型”结构也可称之为主动型市场结构企业。(2加工型企业结构。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产业再起步时,造就了许多这类加工型企业。这类企业虽在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方面相对有优势,生产能力也相对较强,但由于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市场较大的波动承受力不够。另外,由于企业设计能力不足,大多采用仿效跟随的产销策略,限制了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像这种两端弱中间较强的“腰鼓型”结构也可称之为被动型市场结构企业。当前服装行业中最困难的就是这类加工型企业,“八五”以来乡镇、民营、合资服装企业大发展,已替代了这类服装企业的主导地位。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一部分企业及时调整了内外销比例,并根据市场信息,注重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拓展国内广阔的内销市场,目前这些企业回旋余地较大,经营状况尚可,但大部分加工型企业,没有从传统的产品经济中走出来,仍主要依靠做订单来维持生产,使企业逐步陷入绝境,目前突围较困难。这些企业虽然在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外部机制束缚和内部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加上企业历史包袱过重,根本无法与乡镇、民营、合资企业竞争。收稿日期:20010911第2卷第2期2002年6月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DONGHUA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No.2Jun.200222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二、服装行业生产、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良现象(1服装科技落后。我国服装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虽然在“九五”期间有很大提高,但对高新技术应用不广泛,国内CAD/CAM的普及率还不到5%,而在一些发达国家CAD的普及率已达到70%,我国的台湾地区也达到了30%。服装市场具有“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特点,决定了服装企业的竞争要在设计、生产、销售、市场信息反馈等基本环节上要突出一个“快”字,而服装CAD正是服装企业实现快速反应的重要手段。(2我国尚没有一个世界级服装品牌。几年来,通过实施服装名牌战略,国内已形成一批以品牌为代表的企业群体,如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等,但能够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服装品牌还几乎没有,这与我国作为“服装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是由于企业对创造世界名牌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加之竞争意识不强,尤其是企业领导层的观念、意识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国际化的潮流不相适应,甚至没有危机感;同时,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