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第2页《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2、能力目标:⑴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具准备】多媒体第4页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学生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名句)师总结:这两句诗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普遍意义。它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必将代替用旧的事物,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5、小结。三、师生赏读《赤壁》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句,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的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第5页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借题发挥。3、学生借助注释,感知诗意。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⑴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⑵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⑶全诗最精彩的是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5、小结这首诗是咏史诗,由“折戟”的发现引发议论,作者的见解独特,眼光敏锐,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见识。6、学生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1、学生讲述文天祥抗元的历史故事。师: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以此诗明志。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第6页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合作研讨,品味语言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诗的任一联,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师提示: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联。5、拓展延伸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五、学生齐读这三首诗,并尝试背诵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学生尝试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互相听读、品评。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二、师生赏读《水调歌头》1、导入新课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渲染情境。第7页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⑵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写的,苏轼与其弟自幼感情深厚,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宗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七年未能见面。中秋之夜,苏轼仰望天上一轮圆月,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仕途不得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