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报告之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简要介绍凯恩斯在1936年完成了试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曲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巨大反响,以至于凯恩斯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二、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否定2萨伊最早提出了“充分就业”,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该定律认为,一切商品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平衡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和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在《通论》第二章“经典学派的前提”中,凯恩斯对萨伊定理以及迷信萨伊定理的经典学派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凯恩斯指出,自萨伊及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都说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认为全部生产成本必然直接或间接用在购买该产物上,不过他们没有说清楚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20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的那种认为资本主义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因为那样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①《通论》以凯恩斯定律否定了萨伊定律以及有其决定的就业理论。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就业论由三部分组成: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旧货币数量论。传统就业论认为失业源于工资高引起的就业量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必须削减工资。凯恩斯认为,在充分就业实现之前,在既定的实际工资之下,劳动者愿意提供任何数量的劳动,而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后,实际工资才会随着劳动供给量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因此,就业量取决于劳动的需求而不是供给。根据凯恩斯的劳动市场论,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致使有的工人找不到工作,因此解决的办法是设法扩大需求。在凯恩斯的模型里,不是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而是有效需求决定了产出和就业从而决定了供给,这就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对传统学者所相信的萨伊定律进行了抨击,传统学者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一致的,而实际上,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总供给和总需求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可以经常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而充分就业只是偶然情况。凯恩斯认为“富裕中的贫困”的始作俑者是自由主义放任思想。②三、凯恩斯的理论体系1、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该理论主要阐述了有效需求的含①胡代光、厉以宁:《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②蔡庆悦、马光秋:《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