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杨洁最近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时,我发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虽然也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精彩各异的局面,课堂导入新颖环环紧扣,层次井然,活动搞得热烈而有条不紊。但让听课者在为这堂课感到欣喜的同时也略感到有点遗憾:整个课堂上,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与老师的配合方面都很到位,老师预先设计、调控课堂也很自如,学生看似全部掌握了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可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体现在哪儿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生成呢?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动态生成性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看,能读,能想,真正体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与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颇多。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湖北武汉六中特级教师胡道明说过一句话,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预设因生成而精彩。在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高效教学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使教学预设和生成实现统一和转化,让两者在教学中实现双赢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教师充分全面的课前准备是预设与生成的前提。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预设和动态生成,没有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因此课前准备至关重要,它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预设情境又要考虑生成状况,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现优质课堂教学。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细致而精彩的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课前预设,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精彩无限。二.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进一步认识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一个教学案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成长即课程成长。从本质上说,教师从事教学,不是教教材、教教案,应是用教材教学。教材只是一条线索,它的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路径。至于教材上的具体素材包括知识发生的背景、例题等都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学会全方位地解读教材,要多视角地分析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熟悉知识体系,并与自身素质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类比迁移、选值计算、互动解惑、拓展提高、比喻升华等过程,把一系列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始至终都置身于思维的激烈碰撞之中,其间又不断制造问题悬念,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欲望,为最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基础。试想,没有精彩的课前预设,何来至美的课堂生成。三.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全面认识学生。《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种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对学习者的分析在教学设计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生机勃勃,彰显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特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教材知识,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他们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