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新城中学王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学习雷锋精神。二、教学重点:锻炼学生复述课文能力,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标题含义,理解“驿路梨花”的双关修辞,从而感悟生活中的雷锋精神。四、学情分析:我校为边缘郊区农村校,学生成绩薄弱,不爱学习也不想学习,因此,讲课时需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复朗读课文,重视基础知识讲解,不宜设置过难的问题,提问时需简洁明了,让学生捕捉重点,从而提升能力。五、教法分析:本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主要开展了六个环节,一是复述课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及表演能力,从而引出小说是顺叙中带有插叙;二是寻找小说的主人,学习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引出小说主题——雷锋精神;三是品读梨花,升华主题,学习双关修辞;四是简单总结课文;五是知人论世,学习彭荆风无论何种境况,都发现生活中的美;六是,“七一梨花处处开”,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寻找七一好人好事,学会关爱他人,同时善于发现他人的好。六、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表演七:教学设备:ppt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突然发现,美丽的梨花中,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再次让我们走进《驿路梨花》,感受那里的真善美。(二)学习目标:理清故事情节,学会复述课文;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学习雷锋精神。(三)检查字词。(四)复述课文1、同学们,还记得小说三要素吗?2、下面请以人物为中心,复述课文,完成两个挑战。挑战1:请你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课文。挑战2:再请5位同学,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课文。(叙述者、“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请一个同学完成挑战1,讲述了小茅屋的由来!请5个同学表演挑战2,演绎“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3、梳理课文齐读第一自然段,第二段!这里描写什么?环境描写,请记上笔记。同学们,漆黑的晚上,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在这过夜,我和老余会是什么样子?请尽情发挥想象,谁来说一说(一分钟思考,叫学生回答)。狂风呼啸,睡不安稳,又饿又累,还担心会不会成为狼的晚餐,精神上和身体都受着折磨!煎熬!越说越胆战心惊,越说想越恐怖!然而突然,看到了梨树,有梨树就会有人家。于是,在我们最无助之时发现了小茅屋,有吃的、喝的,还能睡得踏实。这小茅屋犹如雪中送炭,危难之时,救助了我们,所以我们对小茅屋充满了感激之情。休息时,瑶族老人送来粮食,第二天修葺小茅屋时,遇见了梨花妹妹。所以本文的线索是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采用顺叙的方式组织材料。为了使故事一波三折,文中插入了老余为什么送来粮食,谁来读一下?上个月,我们也穿越了,从现在穿回到过去,顺叙中又用了插叙,补充了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迷路,又累又饿,要是没有人家,可能会……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老人非常感激小茅屋,送来粮食,回报小茅屋;同样,梨花妹妹又插入了解放军叔叔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都运用了插叙。(五)设置悬念1、同学们,本文人物众多,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不光我问,作者也问了,请看第8段,……瑶族老人送来粮食时,我们认为谁是主人?看14自然段,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于是文中又问道,齐读17自然段。瑶族老人到处打听,最后认为谁是主人?梨花。请看32自然段,找学生朗读32段!那我们又会问了,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我们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疑问,一个又一个误会,迫不及待的读完全文,这是什么写作方法?设置悬念。我们看一段设置悬念的微课,一定要认真听,一会用得上!(播放微课)看谁听得认真,本文用了哪两种设置悬念的方法,疑问法和误会法。2、那到底谁是主人呢?一分钟思考,并说明理由!解放军盖小茅屋,淋了雨,自己受到伤害,不希望别人受到此灾难,心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