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与思考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区从20*年开始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在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与实践的基础上,目前正是我区新农村建设由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对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形势进行了分析与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浅的意见和建议。一、充分肯定*农渔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主要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农渔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居民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到2007年,全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降到4%,人均gdp达44488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同比增长17%,比上世纪末增长129%。80%左右的农渔民脱离了传统农渔业,实现了转产转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给*区村级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区委根据省委城乡统筹发展和市委关于在渔农村建立新型社区的工作要求,主动适应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在农渔村建立新型社区,初步探索出具有海岛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的农渔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一)创新村级组织机构设置模式,配强干部,夯实了农渔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基础。为适应海岛城市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在20*年6月结合实际,按照地域相近、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认同的原则对农渔村社区构架进行调整和改革,通过并村建立新型社区73个,将原来规模小、人口少的行政村合并建立社区,其中村与社区合一的体制共有66个占90%。对城郊结合部村,以村村联合的形式建立7个社区。并同步组建了社区党组织、管委会和共青团、妇代会、治保、民兵、人民第1页共9页调解等组织机构,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管委会行使统一的服务管理职能、各群团组织开展活动的精简、高效运行的社区组织机制,顺应了村委会向社区管委会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注重加强农渔村社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了社区专职干部的选聘、管理、考核和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采取“选、聘、派”等多种方式,充实农渔村社区“两委”班子力量,配好配强社区专职干部,在村级换届选举、“两推一选”的基础上选聘产生社区专职干部394名。并引进、参照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和社区建设的模式,明确社区管委会工作职责和要求,更加注重农渔村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会救助等民生工作。建立和落实社区干部工作报酬及“三保”金待遇制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报酬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其中工作报酬、办公经费由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1:1:1承担,大大减轻了农渔村集体经济负担,激发了社区干部工作热忱。区委组织部、区新农办等部门每年组织社区干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履职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履职能力。加强党建工作,拓宽农渔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深化“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去年创建农渔村“五好”社区党组织16个,夯实了农渔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基础。(二)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和网络,适应了农渔村事务管理的社会化新要求。为造福农渔民,强化事务管理的社会化,促进利益和谐,农渔村社区相继建立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生、综治和调解等服务组织,积极提供各种信息和帮助农渔民培训就业服务,已累计组织培训农渔民22653人次,农渔民转移就业人数186*人次。按“应保尽保”的要求,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落实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结对帮扶、危房改造、帮助低收入家庭就业等对象及工作措施,累计完成困难群众危房改造942户;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6.7%;2678户4165人的低保对象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救助。社区组织发动广大农渔民参加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到去年全区参保人数为203033人,参合率已达92.86%;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新增15075人,累计达到44435人。广泛开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