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孟子,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辩论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并有“”之称。他主张,。《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四书”指的是:轲仁政亚圣孔孟儒民贵君轻儒《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于:从。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水沟。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之间】:本意是与建筑有关的一些事,在这里代指从事建筑工作的工人,即泥水匠。筑,捣土用的杵。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表现、表露。发:抒发。喻:了解。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同“弼”,辅佐。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使他锻炼筋骨,使他能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感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一、本课的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3.衡于虑:通增,增加。通弼,辅佐。通横,梗塞,指不顺。二、词类活用:1.人恒过,然后能改:2.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必先苦其心志: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7.劳其筋骨:名作动,犯错误。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动用法,使……饥饿。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三、古今异义: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种。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四、一词多义:于1.管夷吾举于士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困于心,衡于虑:4.生于忧患:从在在在②论证思路:本篇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是在苦难中造就的;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才的意义;接着由人才的造就扩展到治国,并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①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答: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你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关的名句?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个道理?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②勾践以卧薪兴,夫差以酣酒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一、理解性默写(请用课文原句填空)。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必先苦其心志,,,。”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练,增长才干。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说明忧患意识能使国家昌盛的句子是:,,。③人恒过然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