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名著阅读专项训练【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七岁开始读私塾,后转读小学。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并进行文学创作。在这期间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三部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又写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等。1937年,他的代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这部长篇小说借一个人力车夫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勾结的罪恶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并被译为十几种外国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战文艺运动。抗战胜利后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写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它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景,以一家祖孙四代线索,表现了北京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抗敌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从美国返回祖国,创作了《龙须沟》、《方珍珠》等优秀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给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1957年,随赴朝慰问团去朝鲜,深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回国后写成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此外,还写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全家福》和《宝船》等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不幸去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草原》、《猫》、《养花》、《趵突泉》、《林海》都是他写的。【背景资料】《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作者曾受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创作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带有狄更斯式写作技巧的作品,也写过一些幽默嬉笑的作品,如《猫城记》等。但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热情选择了祥子原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故事梗概】祥子老家在乡间,十八岁时,父母去世,他便跑到北平来赚钱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木讷、勤快与诚实,卖力气换饭吃的事做过不少,最后他认定,拉车是件最好挣钱的活儿。当他拉着租来的新车,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攒钱买一辆自己的车。祥子省吃俭用,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终于在三年中间凑足一百块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样子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拉车也拉得越来越起劲儿。但好景不长,北平城外军阀混战,大兵到处抓人抓车。有一天,祥子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他心疼那辆自己用血汗挣来的车。后来大兵们吃了败仗,祥子乘黑从兵营里偷跑回来,还顺手拉了三匹大兵撤退时落下的骆驼,把它们卖了三十五块钱,从此他就有了“骆驼祥子”的外号。祥子没有家,他就住在刘四爷老板的车厂里。刘四爷开的车厂有六十多辆车,女儿虎妞协助他管理。虎妞是个三十七八岁的老姑娘,长得虎头虎脑,像个男人一样。刘四爷管外,虎妞管内,父女俩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桶一般。样子对车有一种特殊的喜好,平时也不愿闲着,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干得高高兴兴。因此有时祥子虽然不拉刘四爷的车,刘四爷仍允许他一直住在厂里。一天晚上,虎妞诱使他喝酒,然后和祥子睡了一夜。祥子清醒后十分憋闷,并开始竭力躲避她,恰逢老主顾曹先生要他拉包月,祥子便欢天喜地地搬到曹宅住。不料,虎妞在裤腰里塞了个枕头,挺着肚子说是已怀了祥子的孩子,威胁祥子和她结婚。...